| 第1章 绪论 | 第1-13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街道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扩散模型的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实地监测、收集资料,掌握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特征 | 第11-12页 |
| ·引进模型,加以修正 | 第12-13页 |
| 第2章 气象背景及主要污染气象资料的收集分析与研究 | 第13-22页 |
| ·气象资料的收集 | 第13页 |
| ·气候背景及主要污染气象资料分析 | 第13-14页 |
| ·重要污染气象条件 | 第14-21页 |
| ·风 | 第14-17页 |
| ·边界层温度 | 第17-19页 |
| ·大气稳定度 | 第19-20页 |
| ·大气混合层高度 | 第20-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研究 | 第22-32页 |
| ·武汉市机动车构成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22-26页 |
| ·机动车保有量变化 | 第23页 |
| ·武汉市交通车流量分析 | 第23-26页 |
| ·机动车构成特点及排气污染分析 | 第26页 |
| ·武汉市机动车分车型排放分担率 | 第26-29页 |
| ·机动车排放因子 | 第26-27页 |
| ·机动车排放分担率的计算 | 第27-29页 |
| ·武汉市区道路机动车排放NOx的浓度分担率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4章 影响武汉市街道污染扩散因素的试验研究 | 第32-44页 |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2-34页 |
| ·污染物选取 | 第32页 |
| ·监测点置 | 第32-34页 |
| ·监测项目和方法 | 第34页 |
| ·监测时间和频率 | 第34页 |
| ·主要监测仪器 | 第34页 |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34-36页 |
| ·准备阶段 | 第35-36页 |
| ·吸收液的配置 | 第35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36页 |
| ·实验内容 | 第36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36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 ·气象因素对街道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 第37-41页 |
| ·风速 | 第37-38页 |
| ·风向 | 第38-39页 |
| ·温度 | 第39-41页 |
| ·地形条件对街道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高宽比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 第41-42页 |
| ·街道两边建筑物的密实程度对污染扩散的影响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5章 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扩散模型研究 | 第44-58页 |
| ·线源扩散模式 | 第44-45页 |
| ·街道峡谷机动车污染扩散模式 | 第45-47页 |
| ·典型扩散模式的介绍 | 第47-57页 |
| ·CALINE4模型 | 第47-50页 |
| ·CALINE4模型原理 | 第47-49页 |
| ·模型需要输入的参数 | 第49-50页 |
| ·OSPM模型 | 第50-57页 |
| ·OSPM模式原理 | 第50-55页 |
| ·OSPM模式参数 | 第55-56页 |
| ·模型简介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6章 两种交通空气污染扩散模式在武汉的应用 | 第58-75页 |
| ·街道几何参数和污染监测 | 第58-59页 |
| ·街道几何参数 | 第58-59页 |
| ·污染监测 | 第59页 |
| ·利用CALINE4模型模拟街道交通污染 | 第59-64页 |
| ·模式计算结果 | 第60-62页 |
| ·模式验证 | 第62-63页 |
| ·模式的敏感性分析 | 第63-64页 |
| ·利用OSPM模拟街道内交通污染 | 第64-73页 |
| ·模式计算结果 | 第65-67页 |
| ·模式的验证 | 第67-68页 |
| ·OSPM模式的修正 | 第68-70页 |
| ·模式对街区形状的灵敏度分析 | 第70-73页 |
| ·CALINE4和OSPM模式模拟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73-74页 |
| ·小结 | 第74-75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建议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