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宗师——丁敬研究
| 绪言 | 第1-11页 |
| 1 清代中期前篆刻流派的发展状况 | 第11-20页 |
| ·宗汉为主的篆刻流派 | 第11-13页 |
| ·篆刻流派与地域印风 | 第13-20页 |
| 2 丁敬的生平 | 第20-34页 |
| ·丁敬生平概述 | 第20-23页 |
| ·丁敬卒年考辨 | 第23-26页 |
| ·丁敬字号考析 | 第26-34页 |
| 3 丁敬的学术思想与《武林金石录》 | 第34-46页 |
| ·丁敬的学术思想和成就 | 第34-39页 |
| ·《武林金石录》的成书、流传情况及其价值 | 第39-46页 |
| ·《武林金石录》的成书和流传情况 | 第39-42页 |
| ·《武林金石录》的价值 | 第42-46页 |
| 4 丁敬篆刻艺术的源头与“浙派”的形成 | 第46-64页 |
| ·丁敬篆刻艺术形成的文化基础 | 第46-53页 |
| ·丁敬篆刻艺术的两大源头 | 第53-59页 |
| ·“浙派”的提出和组成 | 第59-64页 |
| 5 丁敬的印章审美观和篆刻创作审美取向 | 第64-95页 |
| ·丁敬的篆刻艺术分期和印章审美观 | 第64-70页 |
| ·丁敬的篆刻艺术分期 | 第64-65页 |
| ·丁敬的印章审美观 | 第65-70页 |
| ·丁敬印作的分类与特征及其源头 | 第70-84页 |
| ·丁敬早期印作的分类与特征及其源头 | 第70-72页 |
| ·丁敬中期印作的分类与特征及其源头 | 第72-82页 |
| ·丁敬晚期印作的分类与特征 | 第82-84页 |
| ·丁敬篆刻创作的审美取向 | 第84-95页 |
| ·以刀法为美的篆刻艺术创作 | 第84-89页 |
| ·书诗合壁的印款艺术 | 第89-95页 |
| 6 “四凤派开启浙派”驳议 | 第95-125页 |
| ·再从陈章《答丁敬书》说起 | 第95-101页 |
| ·《答丁敬书》相关人物考述 | 第97-99页 |
| ·《答丁敬书》的缘起和背景 | 第99页 |
| ·《答丁敬书》的确切年限断定 | 第99-101页 |
| ·丁敬与扬州的关系 | 第101-111页 |
| ·丁敬与扬州的关系 | 第102-108页 |
| ·《扬州画舫录》与丁敬的篆刻润例 | 第108-111页 |
| ·“四凤派开启浙派”驳议 | 第111-125页 |
| ·“四凤”不成“派” | 第111-115页 |
| ·“东皋派”印人与“四凤”印人的关系 | 第115-117页 |
| ·“四凤派开启浙派”驳议 | 第117-125页 |
| 结语 | 第125-128页 |
| 附录1. 丁敬年谱 | 第128页 |
| 附录2. 丁敬交游考议(略) | 第128-162页 |
| ·丁敬与诗友的交游 | 第128页 |
| ·丁敬与藏书家的交游 | 第128页 |
| ·丁敬与金石书画家的交游 | 第128页 |
| ·丁敬与学生的交游 | 第128-16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2-166页 |
| 后记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