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stract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10页 |
| 前言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 ·生物质的组成及主要性质 | 第13-16页 |
| ·纤维素 | 第13-14页 |
| ·半纤维素 | 第14-15页 |
| ·木质素 | 第15-16页 |
|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热解 | 第16-17页 |
| ·液化 | 第17-18页 |
| ·液化机理及产物分析 | 第18-20页 |
| ·生物质液化产品改质 | 第20页 |
| ·生物质与其它反应物共液化研究 | 第20-21页 |
| ·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在生物质液化方面的应用 | 第21-27页 |
| ·超临界流体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第22-23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生物质液化方面的应用 | 第23-27页 |
| ·纤维素、半纤维素超临界液化 | 第23-24页 |
| ·木质素超临界液化 | 第24-25页 |
| ·生物质全成分超临界液化 | 第25-26页 |
| ·煤与生物质共液化 | 第26-27页 |
| ·文献总结及课题的提出 | 第27-29页 |
| ·文献总结 | 第27-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3页 |
| 第二章 农作物秸秆的基本性质分析 | 第33-36页 |
| ·农作物秸秆的采集及总固体含量分析 | 第33页 |
| ·农作物秸秆的工业分析 | 第33-34页 |
| ·农作物秸秆化学组成分析 | 第34页 |
| ·秸秆的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农作物秸秆热解及动力学研究 | 第36-75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 ·实验结果 | 第36-40页 |
| ·温度对玉米秸秆热解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升温速率对热分解温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 ·不同原料热分解结果的对比 | 第39-40页 |
| ·秸秆类生物质主要成分的热重分析 | 第40-45页 |
| ·半纤维素 | 第40-41页 |
| ·纤维素 | 第41-42页 |
| ·木质素 | 第42-44页 |
| ·混合物料的热解 | 第44-45页 |
| ·农作物秸秆及其主要组分的催化热解 | 第45-56页 |
| ·催化剂对玉米秸秆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催化剂对大豆秸秆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 ·催化剂对水稻秸秆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50页 |
| ·催化剂对高粱秸秆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50页 |
| ·催化剂对半纤维素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催化剂对纤维素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催化剂对木质素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 ·催化剂对高粱秸秆苯/乙醇可萃取分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 ·热解动力学研究 | 第56-72页 |
| ·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56-64页 |
| ·Coats-Redfern法 | 第56-61页 |
| ·Doyle法 | 第61-62页 |
| ·最大速率法 | 第62-64页 |
| ·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 | 第64-71页 |
| ·几种动力学模型处理结果的比较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第四章 农作物秸秆在亚临界水中热化学液化 | 第75-90页 |
| ·引言 | 第75-76页 |
| ·实验设备 | 第76-77页 |
| ·实验流程 | 第77页 |
| ·实验步骤 | 第77-78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8-89页 |
| ·反应条件对总收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 ·反应条件对液体收率的影响 | 第80-82页 |
| ·反应条件对<210℃液体收率的影响 | 第82-83页 |
| ·反应条件对210~260℃液体收率的影响 | 第83-84页 |
| ·反应条件对260~310℃液体收率的影响 | 第84-85页 |
| ·反应条件对310~360℃液体收率的影响 | 第85-86页 |
| ·反应条件对不同温度范围内Asp和Bio-oil收率的影响 | 第86-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0页 |
| 第五章 农作物秸秆在超临界水中的热化学液化 | 第90-100页 |
| ·引言 | 第90页 |
| ·不同秸秆的液化结果比较 | 第90-92页 |
| ·液化产物的分析 | 第92-94页 |
| ·焦渣的元素分析 | 第92页 |
| ·液化油的元素分析 | 第92-94页 |
| ·几种秸秆混合液化 | 第94-98页 |
| ·产率 | 第94-97页 |
| ·生成速率 | 第97页 |
| ·焦渣的元素分析 | 第97-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 第六章 农作物秸秆在不同溶剂中热解液化 | 第100-112页 |
| ·引言 | 第100页 |
| ·秸秆在不同溶剂中的液化 | 第100-103页 |
| ·秸秆在水/乙醇混合溶剂中的液化 | 第103-108页 |
| ·液化产品的分析 | 第108-110页 |
| ·焦渣的元素分析 | 第108页 |
| ·气体组成分析 | 第108-109页 |
| ·FT-IR分析 | 第109-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2页 |
| 第七章 农作物秸秆在催化剂条件下的热化学液化 | 第112-121页 |
| ·引言 | 第112-113页 |
| ·实验原料及方法 | 第113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9页 |
| ·碳酸钠对秸秆液化的影响 | 第113-118页 |
| ·碳酸钾对秸秆液化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 第八章 煤与农作物秸秆共液化研究 | 第121-129页 |
| ·引言 | 第121-122页 |
| ·实验原料 | 第122-123页 |
| ·稻秆和小龙潭煤的热重分析 | 第123-124页 |
| ·稻秆和小龙潭煤的共液化 | 第124-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 第九章 本文结论和主要的创新点 | 第129-132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29-130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0页 |
| ·今后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 第130-132页 |
| 作者简历 | 第132页 |
|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2-134页 |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