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14页 |
·工厂电话通信现状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设计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系统工作原理及设计实现 | 第14-23页 |
·多路复用技术 | 第14-15页 |
·频分复用 | 第14页 |
·时分复用 | 第14-15页 |
·码分复用 | 第15页 |
·多信道共用技术 | 第15-18页 |
·多信道共用的概念 | 第16页 |
·信道指配模式 | 第16-17页 |
·信道控制方式 | 第17-18页 |
·系统工作原理及设计研究方案 | 第18-23页 |
·总体设计思想 | 第18-19页 |
·系统组成及性能指标 | 第19-20页 |
·系统的主要工作过程 | 第20-23页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23-38页 |
·中继线转接器的硬件设计 | 第23-30页 |
·中继线转接器的硬件组成 | 第23页 |
·单片机控制电路 | 第23-24页 |
·忙音检测电路 | 第24-25页 |
·铃流检测电路 | 第25-26页 |
·信号音产生电路 | 第26-27页 |
·DTMF编码电路 | 第27页 |
·DTMF解码电路 | 第27-30页 |
·其他电路简介 | 第30页 |
·话站的硬件设计 | 第30-38页 |
·话站的硬件组成 | 第30-31页 |
·单片机控制电路 | 第31-33页 |
·扩音电路 | 第33-34页 |
·通话电路 | 第34-37页 |
·其他电路简介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系统信令及其传输 | 第38-42页 |
·信令 | 第38页 |
·信令的分类 | 第38-39页 |
·共路信令和随路信令 | 第38页 |
·模拟信令和数字信令 | 第38-39页 |
·控制信令、拨号信令和状态标志信令 | 第39页 |
·DTMF信令 | 第39-40页 |
·系统中的信令 | 第40-41页 |
·信令传输的可靠性措施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42-54页 |
·软件总体设计思想 | 第42-43页 |
·单片机系统的开发 | 第42页 |
·软件设计思想 | 第42-43页 |
·PL/M语言的应用 | 第43-45页 |
·PL/M语言的特点 | 第43-44页 |
·PL/M的开发过程及特性分析 | 第44-45页 |
·软件组成 | 第45-54页 |
·主程序 | 第46页 |
·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 | 第46-48页 |
·任务子程序 | 第48-54页 |
第六章 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第54-63页 |
·干扰的产生及对系统的影响 | 第54-55页 |
·干扰源 | 第54页 |
·干扰的耦合方式 | 第54-55页 |
·干扰对系统的影响 | 第55页 |
·抗干扰的硬件措施 | 第55-58页 |
·印刷电路板设计 | 第55-57页 |
·电源设计的抗干扰措施 | 第57页 |
·反电势的抑制 | 第57-58页 |
·抗干扰的软件措施 | 第58-60页 |
·开关量输入、输出的抗干扰措施 | 第58页 |
·重复执行 | 第58-59页 |
·主动初始化 | 第59页 |
·指令冗余和软件陷阱 | 第59-60页 |
·程序运行监视系统 | 第60-63页 |
第七章 有限用户共用信道配置理论分析 | 第63-70页 |
·话务量基本理论 | 第63-66页 |
·话务量与呼损率的定义 | 第63-64页 |
·爱尔兰B公式 | 第64页 |
·完成话务量的性质与计算 | 第64-65页 |
·信道利用率 | 第65-66页 |
·多信道共用的耐过载能力 | 第66页 |
·有限用户共用信道配置理论分析 | 第66-70页 |
·有限用户呼损公式 | 第66-67页 |
·有限用户多信道共用系统中共用信道的配置 | 第67-68页 |
·信道利用率η与共用信道数n之间的关系 | 第68-69页 |
·综合平均每用户忙时话务量a与共用信道数n的确定 | 第69-70页 |
第八章 系统调试及运行试验 | 第70-72页 |
·话站的调试 | 第70页 |
·中继线转接器的调试 | 第70页 |
·调度机的调试 | 第70-71页 |
·系统的调试及运行实验 | 第71-72页 |
第九章 结束语 | 第72-73页 |
谢辞 | 第73-74页 |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