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8页 |
1、 保护性耕作研究的过去和现在 | 第8-12页 |
1.1 国外保护性耕作研究综述 | 第8-9页 |
1.2 我国保护性耕作研究的过去和现在 | 第9-10页 |
1.3 一年两熟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1.4 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体系需要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 第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2.1 关于北方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研究方面 | 第12-13页 |
2.2 关于十壤水热运动模型方面 | 第13页 |
3、 研究内容和工作流程 | 第13-16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3.2 研究工作框图 | 第14-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一年两熟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小麦、玉米生长状况试验研究 | 第18-36页 |
1、 试区基本情况及试验方案设计 | 第18-19页 |
1.1 试区基本情况 | 第18页 |
1.2 试验方案 | 第18-19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2、 栽培技术与管理措施 | 第19-22页 |
2.1 栽培技术 | 第19-20页 |
2.2 田间记录项目 | 第20-22页 |
3、 一年两熟试区小麦生长状况研究 | 第22-30页 |
3.1 概述 | 第22-23页 |
3.2 不同耕作体系对小麦播深及出苗的比较 | 第23页 |
3.3 小麦苗期生长状况 | 第23-25页 |
3.4 冬小麦生长分析 | 第25-26页 |
3.5 产量生产期的叶日积、群体光合源发展动态 | 第26-27页 |
3.6 小麦库的形成与充实 | 第27-28页 |
3.7 提高潜在源及其利用率的途径 | 第28-30页 |
4、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地区夏玉米生长分析 | 第30-33页 |
4.1 概述 | 第30页 |
4.2 玉米生长速度分析 | 第30-32页 |
4.3 叶面积系数分析 | 第32-33页 |
4.4 干物质累积分析 | 第33页 |
4.5 不同耕作体系对玉米果穗形态的影响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不同耕作体系对土壤物理性能的影响 | 第36-68页 |
1、 概述 | 第36-37页 |
2、 不同耕作体系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37-44页 |
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 第44-52页 |
3.1 不同耕作体系对麦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44-50页 |
3.2 不同耕作体系对夏玉米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 不同耕作体系下小麦玉米的水分利用率 | 第52页 |
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 | 第52-57页 |
4.1 不同耕作体系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 保护性耕作体系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 保护性耕作体系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 保护性耕作体系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第57页 |
5、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孔性及温度的影响 | 第57-65页 |
5.1 概述 | 第57-58页 |
5.2 保护性耕作体系对土壤孔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5.3 不同耕作体系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60-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水热模拟的分析 | 第68-84页 |
1、 综述 | 第68-69页 |
1.1 引言 | 第68页 |
1.2 数学模拟在地面覆盖研究中的应用 | 第68-69页 |
1.3 本章任务 | 第69页 |
2、 秸杆覆盖参数计算 | 第69-70页 |
2.1 光学特性参数 | 第69页 |
2.2 水热特性参数: | 第69-70页 |
3、 覆盖层及上壤水热运动的数值分析。 | 第70-76页 |
3.1 控制方程 | 第70-75页 |
3.2 地表面温度、热流量及蒸发率的计算,及覆盖层表面温度、热流量及蒸发率的计算 | 第75-76页 |
4、 土壤参数 | 第76-78页 |
4.1 土壤参数的测定 | 第76页 |
4.2 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 | 第76-78页 |
4.3 热参数的测定 | 第78页 |
5、 模型的编程求解及模拟结果验证 | 第78-82页 |
5.1 模型的编程求解。 | 第78-80页 |
5.2 结果分析及验证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五章 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经营规模与机器配备研究 | 第84-91页 |
1、 概述 | 第84页 |
2、 机具配备方法 | 第84-87页 |
3、 机具配备模型的建立 | 第87-89页 |
3.1 三夏机具配备模型的建立 | 第87-89页 |
3.2 三秋机具配备方案 | 第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1页 |
第六章 不同耕作体系的效益分析 | 第91-104页 |
1、 概述 | 第91-93页 |
2、 保护性耕作的经济效益评价 | 第93-96页 |
2.1 冬小麦不同耕作体系的投入产出分析 | 第93-95页 |
2.2 夏玉米不同耕作体系的投入产出分析 | 第95-96页 |
3、 保护性耕作的生态效益 | 第96-100页 |
3.1 减少水蚀 | 第96-97页 |
3.2 降低地表风速和风蚀 | 第97-98页 |
3.3 减少土壤蒸发 | 第98页 |
3.4 改善土壤结构 | 第98-100页 |
4、 社会效益 | 第100-101页 |
4.1 提高产量,提高土地人口承载能力 | 第100页 |
4.2 提高机械化水平,解放劳动力 | 第100-101页 |
5、 保护性耕作面临的问题 | 第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4-112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04-107页 |
1.1 生长机理 | 第104-105页 |
1.2 对土壤物理性能影响方面 | 第105-106页 |
1.3 土壤水热模拟 | 第106页 |
1.4 机具配备研究 | 第106页 |
1.5 不同耕作体系的效益分析 | 第106-107页 |
2、 几个问题考虑 | 第107-112页 |
2.1 关于保护性耕作的前景 | 第107-110页 |
2.3 关于提高土地生产率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