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级进模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1.3 大型精密复杂级进模关键技术问题 | 第14-15页 |
§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应用前景 | 第15-18页 |
§1.5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冲压成形理论的探讨 | 第20-36页 |
§2.1 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 第20-27页 |
2.1.1 点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 第20-23页 |
2.1.2 屈服准则 | 第23-26页 |
2.1.3 应力与应变关系 | 第26-27页 |
§2.2 板料成形的力学特点 | 第27-30页 |
2.2.1 平面应力状态 | 第27-28页 |
2.2.2 轴对称应力状态 | 第28页 |
2.2.3 平面变形和轴对称变形 | 第28-29页 |
2.2.4 平面应力状态的屈服轨迹 | 第29-30页 |
§2.3 板料成形的力学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2.3.1 主应力法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2.3.2 滑移线的基本理论 | 第31-33页 |
§2.4 冲压成形极限 | 第33-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模具各冲压工序变形特性分析 | 第36-55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拉深 | 第36-43页 |
3.2.1 拉深变形分析 | 第36-41页 |
3.2.2 拉深失稳起皱 | 第41-43页 |
§3.3 冲裁 | 第43-47页 |
3.3.1 变形机理 | 第43-45页 |
3.3.2 冲裁间隙 | 第45-47页 |
§3.4 翻边 | 第47-51页 |
3.4.1 变形特点 | 第47-50页 |
3.4.2 翻边力与压边力 | 第50-51页 |
§3.5 卷边弯曲 | 第51-54页 |
3.5.1 变形分析 | 第51-52页 |
3.5.2 应力应变与最小相对弯曲半径 | 第52-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模具设计与计算 | 第55-90页 |
§4.1 模具的总体设计 | 第55-65页 |
4.1.1 排样图设计 | 第55-59页 |
4.1.2 整体结构设计 | 第59-63页 |
4.1.3 模具精度的确定 | 第63-65页 |
§4.2 凸凹模主要结构参数计算 | 第65-72页 |
4.2.1 拉深凸凹模尺寸的确定 | 第65-68页 |
4.2.2 冲裁刃口尺寸的确定 | 第68-70页 |
4.2.3 翻边凸凹模尺寸的确定 | 第70-71页 |
4.2.4 卷边弯曲凸模尺寸的确定 | 第71-72页 |
§4.3 模具压力中心的计算 | 第72-74页 |
§4.4 子模结构设计 | 第74-86页 |
4.4.1 拉深子模 | 第74-76页 |
4.4.2 百叶窗子模 | 第76-77页 |
4.4.3 冲孔翻边子模 | 第77-79页 |
4.4.4 切边子模 | 第79-80页 |
4.4.5 纵向开条子模 | 第80页 |
4.4.6 送料子模 | 第80-81页 |
4.4.7 切断子模 | 第81-82页 |
4.4.8 虚线切子模 | 第82-83页 |
4.4.9 异型切子模 | 第83-86页 |
§4.5 辅助机构设计 | 第86-89页 |
4.5.1 送料传动机构 | 第86-88页 |
4.5.2 其他机构设计 | 第88-8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模具制造关键的工艺技术研究 | 第90-112页 |
§5.1 引言 | 第90-92页 |
§5.2 大模架的加工 | 第92-94页 |
5.2.1 工艺分析 | 第92页 |
5.2.2 导柱导套孔的加工 | 第92-94页 |
5.2.3 模架精度的测量 | 第94页 |
§5.3 百叶窗切口模块的加工 | 第94-98页 |
5.3.1 工艺分析 | 第94-96页 |
5.3.2 刃口的磨削加工 | 第96-97页 |
5.3.3 切口模块精度最终检验 | 第97-98页 |
§5.4 模具装配尺寸链精度优化分析系统 | 第98-111页 |
5.4.1 装配精度分析 | 第98页 |
5.4.2 装配尺寸链的建立 | 第98-100页 |
5.4.3 优化数学模型 | 第100-107页 |
5.4.4 程序设计及运算结果 | 第107-110页 |
5.4.5 对误差补偿的实现 | 第110-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模具的失效分析 | 第112-125页 |
§6.1 问题的提出 | 第112页 |
§6.2 模具失效发生条件 | 第112-114页 |
§6.3 磨损机理的探讨 | 第114-117页 |
§6.4 磨损失效分析试验 | 第117-118页 |
6.4.1 磨损试验 | 第117-118页 |
6.4.2 试验结果 | 第118页 |
§6.5 模具材料显微组织对磨损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6.6 钢结硬质合金的应用 | 第121-124页 |
6.6.1 应用依据 | 第121-122页 |
6.6.2 磨损特性 | 第122-123页 |
6.6.3 应用情况 | 第123-12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专著 | 第132-133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附录: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