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数据和图表来源 | 第10页 |
·文献研究 | 第10-13页 |
·国外文献研究 | 第10-11页 |
·国内文献研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结构框架 | 第14-15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概述 | 第16-22页 |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的基本内涵 | 第16-19页 |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的相关内涵界定 | 第16-18页 |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的基本性质 | 第18-19页 |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公民社会理论 | 第19页 |
·民主行政理论 | 第19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的意义阐释 | 第20-22页 |
·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合法性 | 第20页 |
·有利于弥补政府内部评估的缺点保证评估结果真实、有效 | 第20页 |
·有利于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改善与提高地方政府的绩效 | 第20-21页 |
·有利于地方政府真正实现其执政目的 | 第21-22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现状、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 第22-32页 |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现状 | 第22-25页 |
·目前我国各地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概述 | 第22-24页 |
·目前我国开展的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的特征 | 第24-25页 |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公众参与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 | 第25-26页 |
·公众的参与难度大 | 第26页 |
·公众获取的地方政府绩效信息匮乏 | 第26-27页 |
·评估的主体、范围未得到科学、合理地界定 | 第27-28页 |
·公众参与的方式单一且不规范 | 第28页 |
·地方政府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回应性差 | 第28-29页 |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现存问题的成因 | 第29-32页 |
·公共精神的缺乏与较低的经济地位导致公众参与意识差、参与率不高 | 第29-30页 |
·"官治民"思想和公众自身素质、能力导致公众参与难度大 | 第30页 |
·不透明的地方政府运作方式和落后的政府电子政务导致公众获取绩效信息缺乏 | 第30-31页 |
·不规范的地方政府回应载体及政府信息断层导致对评估结果回应性差 | 第31页 |
·地方政府片面的政绩观影响了评估主体和方式的科学性 | 第31-32页 |
第4章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对策 | 第32-45页 |
·形成合理的公众参与理念 | 第32-33页 |
·地方政府要树立民众本位的行政理念和绩效观 | 第32页 |
·通过强化培训与教育手段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 | 第32-33页 |
·加大地方政府绩效信息的公开力度 | 第33-34页 |
·健全地方政府政务公开制度 | 第33页 |
·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在评估的全过程中的作用 | 第33-34页 |
·大力发展地方政府电子政务 | 第34页 |
·代表性选取公众确定适宜的公众参与评估 | 第34-36页 |
·参评代表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科学确定参评代表的权重 | 第35-36页 |
·科学确定公众参与的边界范围与领域 | 第36-38页 |
·要大力度扩展公众参与的深度 | 第36-37页 |
·确定公众参与的广度 | 第37-38页 |
·针对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结合运用多种评估方式 | 第38-43页 |
·增强地方政府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回应性 | 第43-4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