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11-12页 |
二、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 | 第12-15页 |
(一) 少年犯罪类型多元化,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和性犯罪明显突出 | 第12-13页 |
(二) 少年犯罪具有团伙性特点 | 第13-14页 |
(三) 少年犯罪具有突发性特点 | 第14-15页 |
三、少年犯适用缓刑的特殊意义 | 第15-17页 |
(一) 能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预防少年犯再犯 | 第15-16页 |
(二) 将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政策落到实处,实现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双重效果 | 第16页 |
(三) 把节约了的刑罚资源运用到对少年缓刑犯的矫正中去,会产生更大的效益 | 第16-17页 |
四、我国当前少年犯罪适用缓刑的现状及不足 | 第17-23页 |
(一) 实体法立法与司法解释的现状及不足 | 第17-19页 |
(二) 适用程序的现状及不足 | 第19-21页 |
(三) 缓刑考察制度极不完善 | 第21-23页 |
五、完善意见 | 第23-31页 |
(一) 完善相关立法 | 第23-26页 |
(二) 完善少年犯适用缓刑的量刑前人格调查制度,确保符合缓刑条件的少年犯被判决适用缓刑 | 第26-27页 |
(三) 完善缓刑考察制度 | 第27-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法律硕士论文评阅特别提示 | 第35-36页 |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