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中厚板的发展 | 第13页 |
·中厚板厚度控制 | 第13-16页 |
·国内中厚板AGC发展现状 | 第16页 |
·本论文主要完成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AGC模型及算法研究 | 第18-28页 |
·自动厚度控制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轧机弹性变形和弹跳方程 | 第18页 |
·轧件的塑性变形和轧件塑性方程 | 第18-19页 |
·钢板轧制的弹塑形曲线及应用 | 第19-20页 |
·轧件厚度波动的原因 | 第20页 |
·压力AGC | 第20-25页 |
·BISRA-AGC | 第20-22页 |
·动态设定型AGC | 第22页 |
·GM-AGC | 第22-23页 |
·Absolute-AGC | 第23页 |
·AEG AGC和RAL AGC | 第23-24页 |
·压力AGC的比较分析 | 第24-25页 |
·监控AGC和前馈AGC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AGC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 | 第28-36页 |
·AGC计算机系统简述 | 第28-32页 |
·一级基础自动化计算机系统 | 第28-31页 |
·二级过程机控制计算机系统 | 第31页 |
·人机界面(HMI) | 第31-32页 |
·AGC系统检测仪表及伺服阀 | 第32-33页 |
·红外线测温仪 | 第32页 |
·顶帽位移传感器 | 第32页 |
·液压缸位移传感器 | 第32页 |
·液压缸内油压传感器 | 第32-33页 |
·热金属检测器HMD | 第33页 |
·伺服阀 | 第33页 |
·伺服阀放大器 | 第33页 |
·AGC计算机系统设计目标和要求 | 第33-34页 |
·AGC计算机系统设计目标 | 第33-34页 |
·AGC计算机系统设计要求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轧机电动、液压联合控制系统 | 第36-50页 |
·位置自动控制(APC) | 第37-44页 |
·电动位置自动控制(EAPC) | 第38-42页 |
·液压位置自动控制(HAPC) | 第42-44页 |
·辊缝计算和辊缝设定 | 第44-48页 |
·实际辊缝的计算 | 第44-45页 |
·辊缝的设定 | 第45-47页 |
·电液联合辊缝控制的特点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AGC计算机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第50-60页 |
·AGC系统的软件平台 | 第50-52页 |
·PLC编程软件 | 第50-51页 |
·监控组态软件WIN CC | 第51-52页 |
·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 | 第52-56页 |
·S7-400程序结构 | 第52-53页 |
·TDC模块+SM500通讯模块 | 第53-56页 |
·上位机控制系统 | 第56页 |
·数据采集 | 第56-58页 |
·HMI功能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液压控制系统的模型分析 | 第60-78页 |
·AGC液压位置伺服控制系统模型 | 第60-69页 |
·控制元件方程 | 第60-61页 |
·液压缸的流量连续方程 | 第61-62页 |
·液压缸的负载力平衡方程 | 第62-64页 |
·背压回油管道 | 第64页 |
·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 第64-65页 |
·控制调节器 | 第65页 |
·系统稳态误差分析 | 第65-66页 |
·实例分析及其仿真 | 第66-69页 |
·ZIEGLER-NICHOLS(齐格勒-尼科尔斯)整定法则 | 第69-73页 |
·液压缸动态响应仿真测试 | 第73-76页 |
·轧件入口厚度波动对出口厚度的影响 | 第74-75页 |
·轧件的塑性系数变化对出口厚度的影响 | 第75页 |
·液压缸初始位置变化的影响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7章 液压AGC控制系统的改进及仿真 | 第78-86页 |
·液压系统的控制算法分析 | 第78页 |
·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78-84页 |
·神经网络控制 | 第78-79页 |
·神经网络在控制中的主要应用 | 第79-80页 |
·单神经元PID自适应控制分类 | 第80页 |
·单神经自适应PID控制结构 | 第80-81页 |
·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8章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附录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