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缩略语表 | 第6-12页 |
第一章 PRRSV 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第12-32页 |
1 PRRS 的历史回顾 | 第12-14页 |
2 PRRSV 生物学特性 | 第14-20页 |
·PRRSV 分类 | 第14-15页 |
·PRRSV 形态和理化特性 | 第15-17页 |
·PRRSV 分离培养特性 | 第17-18页 |
·PRRSV 抗原性 | 第18-19页 |
·PRRSV 致病特性 | 第19-20页 |
3 PRRS 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 第20-28页 |
·非编码区 5'UTR 和 3'UTR | 第21-22页 |
·非结构蛋白 | 第22-23页 |
·主要结构与功能蛋白 | 第23-28页 |
·GP5 蛋白 | 第24-25页 |
·N 蛋白 | 第25-26页 |
·M 蛋白 | 第26页 |
·GP4 蛋白 | 第26-27页 |
·GP3 蛋白 | 第27页 |
·GP2 蛋白 | 第27-28页 |
4 PRRSV 的基因组遗传变异 | 第28-30页 |
5 PRRSV 的毒力位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PRRSV Myanmar 株的分离鉴定 | 第32-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材料 | 第33-35页 |
·样品采集 | 第33页 |
·RT-PCR 检测及鉴定所用试剂 | 第33页 |
·溶液配制 | 第33页 |
·病毒分离用细胞 | 第33页 |
·病毒分离用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33-34页 |
·免疫荧光实验所用试剂 | 第34页 |
·生物学特性实验所用试剂 | 第3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引物序列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38页 |
·样品的处理 | 第35页 |
·病毒 RNA 的提取 | 第35-36页 |
·RT-PCR 扩增 | 第36页 |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6页 |
·病毒的分离培养 | 第36页 |
·病毒的鉴定 | 第36-37页 |
·RT-PCR 鉴定 | 第36-37页 |
·免疫荧光鉴定 | 第37页 |
·Myanmar 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7-38页 |
·酸碱敏感性实验 | 第37页 |
·温度敏感性实验 | 第37页 |
·生长曲线实验 | 第37-38页 |
·蚀斑实验 | 第38页 |
2 结果 | 第38-45页 |
·样品检测 | 第38-39页 |
·分离毒株的致细胞病变情况 | 第39-40页 |
·细胞培养物 RT-PCR 鉴定 | 第40页 |
·免疫荧光鉴定 | 第40-41页 |
·生物学特性实验 | 第41-45页 |
·酸碱敏感性实验 | 第41-42页 |
·温度敏感性实验 | 第42页 |
·生长曲线实验 | 第42-44页 |
·蚀斑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45页 |
·病毒的分离培养 | 第45-46页 |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6页 |
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三章 PRRSV Myanmar 株全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47-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4页 |
·材料 | 第47-51页 |
·毒株 | 第47页 |
·试剂 | 第47-48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48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8页 |
·分析用 PRRSV 全基因序列 | 第48-50页 |
·生物学软件 | 第5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51页 |
·方法 | 第51-54页 |
·病毒 RNA 的提取 | 第51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1-52页 |
·全基因扩增 | 第52-53页 |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53页 |
·PCR 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53页 |
·PCR 产物的连接,转化 | 第53-54页 |
·菌落鉴定 | 第54页 |
·序列测定与拼接 | 第54页 |
·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54页 |
·基因进化树的绘制 | 第54页 |
·遗传变异的分析 | 第54页 |
2 结果 | 第54-63页 |
·Myanmar 株全基因片段的 RT-PCR 扩增 | 第54-55页 |
·Myanmar 株全基因序列测定 | 第55-56页 |
·Myanmar 株 5'非编码区(5'UTR)核苷酸序列测定 | 第56页 |
·Myanmar 株 3'非编码区(3'UTR)核苷酸序列测定 | 第56页 |
·Myanmar 株非结构基因组成及相似性 | 第56-57页 |
·Myanmar 株结构基因组成及相似性 | 第57-63页 |
·Myanmar 株全基因的系统进化树 | 第63页 |
3 讨论 | 第63-65页 |
4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83页 |
导师简介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