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晚清法制变革的历史考察

论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s第9-17页
绪论第17-34页
 第一节 研究动机第17-20页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的回顾第20-30页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30-34页
上篇 晚清法制变革的历史背景第34-107页
 第一章 晚清的法律文化嬗变和法制危机第36-61页
  第一节 近代东西方法律文化的接触第36-41页
   一、近代东西方社会的接触第37-38页
   二、近代东西方的法律接触第38-41页
  第二节 晚清民族国家理念形成和法律文化观念演进第41-48页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国家与国民的思潮第42-44页
   二、晚清法律文化观念的演变第44-48页
  第三节 晚清法制变革所面临社会危机的紧迫性第48-61页
   一、传统法制的特征第48-52页
   二、晚清社会的重重危机第52-55页
   三、晚清法制领域危机的出现第55-61页
 第二章 晚清法制变革的具体社会状况分析第61-84页
  第一节 晚清政治领域的转变第61-68页
   一、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转变第61-64页
   二、近代化的团体与组织的出现第64-68页
  第二节 晚清社会经济和城市生活的转变第68-75页
   一、近现代工商业的出现与发展第68-72页
   二、近现代城市生活的传播第72-75页
  第三节 晚清社会思想意识的嬗变第75-84页
   一、西学东渐与民族主义的觉醒第76-80页
   二、“中体西用”的历史抉择第80-84页
 第三章 晚清法制变革的动因及分析第84-107页
  第一节 清廷针对领事裁判权挽回主权的努力第84-93页
   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与危害第85-88页
   二、国内收回领事裁判权的呼声和契机第88-91页
   三、收回领事裁判权捍卫主权的措施第91-93页
  第二节 清廷对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维护第93-107页
   一、地方汉族督抚扩大权力的影响和清廷的对策第94-96页
   二、从“就地正法”看地方督抚司法活动的独立化倾向第96-100页
   三、晚清地方自治运动对于中央集权的影响第100-107页
中篇 晚清法制变革的历史成就第107-180页
 第四章 晚清近现代化法制文化的建构第109-125页
  第一节 对外国法律书籍的翻译活动第109-115页
   一、早期对西方法制的翻译第109-111页
   二、对日本法制的大规模翻译第111-113页
   三、后期的更大范围的法制翻译活动第113-115页
  第二节 法律专业的留学活动第115-120页
   一、早期的留学事业第115-117页
   二、法制专业留学日本的盛况第117-119页
   三、法制专业留学的发展和效果第119-120页
  第三节 晚清法学教育的发展与成就第120-125页
   一、法学教育的初步成长第120-121页
   二、法律学堂的蓬勃发展第121-125页
 第五章 晚清近现代化法律体系的确立第125-147页
  第一节 近代刑事法律体系的形成第125-133页
   一、西方近现代刑事观念的认识与影响第125-128页
   二、《大清现行刑律》的内容与特征第128-130页
   三、《大清新刑律》的内容与特征第130-133页
  第二节 近代民事法律体系的构建第133-139页
   一、传统民法亟待改良第133-135页
   二、民法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第135-136页
   三、《大清民律草案》的特征与评述第136-139页
  第三节 近代工商经济类的立法第139-147页
   一、工商经济立法的逐渐重视第139-140页
   二、工商经济领域的初步立法第140-143页
   三、民间参与下的工商经济类立法第143-147页
 第六章 晚清近现代化司法制度的建设第147-166页
  第一节 司法独立思想成为司法改革的指导第147-153页
   一、传统司法的重大弊端第147-149页
   二、司法独立思想的介绍与确立第149-152页
   三、官制改革确立司法独立第152-153页
  第二节 各级专门司法机构的逐步设立第153-157页
   一、仿照日本开始司法机构的设立第153-154页
   二、中央独立司法机构的设立第154-156页
   三、地方独立司法机构的逐步设立第156-157页
  第三节 司法领域相关程序法律的编定第157-166页
   一、《法院编制法》对司法体制变革的推动第157-158页
   二、专门诉讼程序法律的初步制定第158-161页
   三、晚清司法程序领域立法的最后成果第161-166页
 第七章 晚清近现代化宪政模式的初创第166-180页
  第一节 宪政思潮的萌发与发展第166-169页
   一、宪法思潮的萌发第166-168页
   二、宪法思潮的发展第168-169页
  第二节 日俄战争对晚清立宪的影响第169-173页
   一、日俄战争把立宪思想推向高潮第169-172页
   二、压力下的清廷立宪活动第172-173页
  第三节 从国会请愿运动看立宪思潮的进一步勃发第173-180页
   一、召开国会的呼声日益高涨第173-175页
   二、国会请愿运动促使立宪进程第175-177页
   三、晚清宪政成果及特征第177-180页
下篇 晚清法制变革的历史反思第180-245页
 第八章 模仿的成败—晚清与日本在法制变革上的比较第182-200页
  第一节 日本明治维新对法制变革的影响与评价第182-191页
   一、日本传统政治模式在近代应对危机时的优势第182-185页
   二、日本的传统国民性与近代解决危机的关系第185-187页
   三、明治维新成功的有利社会条件第187-189页
   四、近代日本成功应对危机对其法制变革的影响第189-191页
  第二节 晚清全面学习日本法制与失败的评析第191-200页
   一、日本成为中国法制变革的楷模第191-194页
   二、向日本学习法制的过程和成果第194-196页
   三、以宪法为例看学习日本法制的误区第196-200页
 第九章 科举制废除与法制变革的关系评述第200-222页
  第一节 科举制度在传统社会中的作用评述第201-211页
   一、科举制度在传统社会的重要价值第201-204页
   二、科举制度的局限与弊端第204-208页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第208-211页
  第二节 废除科举制对晚清法制变革的影响第211-222页
   一、社会上升渠道阻塞对法制变革的影响第211-213页
   二、反对力量的集聚对法制变革的影响第213-215页
   三、官僚体系的腐坏对法制变革的影响第215-217页
   四、城乡社会的分裂对法制变革的影响第217-222页
 第十章 艰难与局限一晚清法制变革的启示第222-245页
  第一节 艰难的转型—以“礼法之争”来考察第222-229页
   一、礼在传统社会法制中的重要意义第222-224页
   二、“礼法之争”中的刑事观念冲突第224-227页
   三、“礼法之争”凸现法制变革的艰难第227-229页
  第二节 法制变革条件的局限—以司法独立为例第229-236页
   一、“部院之争”体现司法独立的艰难第229-231页
   二、司法独立活动的限制性因素第231-234页
   三、司法转型的困境对法制近现代化的启示第234-236页
  第三节 从法制近现代化的基本要素看晚清法制近现代化的启示第236-242页
   一、法制近现代化的基本价值目标第236-237页
   二、法制近现代化活动的认知前提第237-239页
   三、法制近现代化的方法手段第239-242页
  第四节 结语第242-245页
附录第245-249页
参考文献第249-255页

论文共2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泽民法治思想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