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孟子(孟轲,公元前390~前305年)论文

孟子仁义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引论第13-19页
第一章 孟子仁义思想的背景第19-30页
 一 孔子、老子、墨子的仁义思想第19-28页
 二 基本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结第28-30页
第二章 孟子仁义思想的基本表述第30-66页
 一 从仁智到仁义第30-37页
 二 仁义与两种四端第37-41页
 三 仁义与两种五行第41-46页
 四 孟子仁义表述(上):抽象仁义第46-48页
 五 孟子仁义表述(下):现实仁义第48-58页
 六 郭店竹简中的仁义及后人对孟子仁义的解读第58-66页
第三章 天人的相分与相合:仁义的理论证明第66-92页
 一 人禽之辩:社会与自然的区分与结合第66-72页
 二 仁义内在与仁内义外:社会性为主与对自然性的容忍第72-78页
 三 天命之辩:知天命与知天第78-83页
 四 性命之辩:食色是命不是性、仁义礼智是性不是命第83-88页
 五 天(爵)人(爵)之辩第88-92页
第四章 由仁义行第92-114页
 一 由仁义行第92-102页
 二 先立乎其大:大(体)小(体)之辩第102-107页
 三 尚志与养气:志气结合第107-111页
 四 仁义治国与功利治国第111-114页
第五章 个体与他人: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第114-129页
 一 仁的本源之本与本末之本第114-119页
 二 己与群、己与人第119-122页
 三 父子与师生、家人与邻居、亲与贤第122-129页
第六章 仁义与父子君臣第129-159页
 一 以孝治天下第129-132页
 二 墨杨害仁害义是孟子反对的主要论敌第132-140页
 三 孟子仁大义小的结构及表现第140-144页
 四 孟子仁大义小的根据及局限第144-155页
 五 孟子与三纲第155-159页
第七章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第159-200页
 一 道性善的实质是道仁义第160-165页
 二 性善(仁义)的两面性:善善与恶恶(革命)第165-177页
 三 言必称尧舜:舜是孟子最推崇的理想人物第177-189页
 四 反思孟子对舜的美化: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例第189-200页
第八章 孟子仁义融入历史第200-215页
 一 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双重扬弃第200-204页
 二 反思仁的自然性:仁者爱人与恻隐之心仁也第204-212页
 三 孟子与舜在历史中第212-215页
主要参考书目第215-220页
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文章第220-221页
附录一:谁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第221-231页
附录二:孟子让舜窃负而逃乐忘天下的寓意第231-238页
附录三:儒学革命观的逻辑解读第238-245页
附录四:论孟子对管仲的评价第245-253页
附录五:十年来孟子研究综述第253-266页

论文共2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叶适儒学思想研究--德与利统一的哲学试探
下一篇:多元论下的本真性理想--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