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9-10页 |
| 前言 | 第10-17页 |
| 1 重金属污染的检测 | 第10-12页 |
| ·化学方法 | 第10-11页 |
| ·生物学方法 | 第11-12页 |
| ·非特异性生物传感器 | 第11页 |
| ·特异性生物传感器 | 第11-12页 |
| 2 汞特异生物传感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3 荧光素酶特征以及发光机理 | 第13-14页 |
| 4 细菌荧光素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 ·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页 |
| ·在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 ·检测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 | 第15页 |
| ·检测环境中污染物的基因毒性 | 第15页 |
| ·食品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 5 本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7-27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7-20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17-18页 |
| ·培养基 | 第18页 |
| ·试剂 | 第18-19页 |
| ·试剂盒和酶 | 第19页 |
|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0-27页 |
| ·菌株培养 | 第20页 |
| ·重组质粒pmerRluxCDABE-Kan的构建 | 第20-23页 |
| ·两株汞特异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第23页 |
| ·两株生物传感器的发光性能、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的比较研究 | 第23-24页 |
| ·标记菌株生长-诱导发光模式图 | 第23-24页 |
| ·诱导时间的确定 | 第24页 |
| ·温度、pH值、起始细胞数量对诱导发光的影响 | 第24页 |
| ·标记菌株检测的特异性及检测限 | 第24页 |
| ·诱导发光以及组成型发光的X4工程菌的构建 | 第24-25页 |
| ·X4野生菌内生质粒的改造 | 第24页 |
| ·假单胞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4-25页 |
| ·汞对微生物细胞的毒性效应 | 第25页 |
| ·工程菌P.putida X4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 | 第25-26页 |
| ·土壤水抽提液中汞浓度的定量分析 | 第26-27页 |
| ·生物传感器方法 | 第26页 |
| ·化学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47页 |
| 1 两株抗重金属土壤细菌的性质 | 第27页 |
| 2 两株汞特异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它们的发光性能 | 第27-36页 |
| ·重组质粒pmerRluxCDABE-Kan的构建 | 第27-28页 |
| ·两株汞特异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第28-29页 |
| ·诱导-发光模式 | 第29-30页 |
| ·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 | 第30-31页 |
| ·起始细胞数量对诱导发光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温度和pH值对诱导发光的影响 | 第32-34页 |
| ·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34页 |
| ·汞响应生物传感器的特异性 | 第34-36页 |
| 3 工程菌在土壤检测中的应用 | 第36-47页 |
| ·内生质粒pX4的改造 | 第36-42页 |
| ·重组质粒pUC-luxABCDE-merR-Kan-X4的构建 | 第36-40页 |
| ·重组质粒pUC-luxABCDE-Kan-X4的构建 | 第40-42页 |
| ·X4特异生物传感器以及组成型发光的对照菌株的获得 | 第42-43页 |
| ·汞对微生物细胞的毒性效应 | 第43-44页 |
| ·工程菌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 | 第44-45页 |
| ·工程菌在土壤检测中的应用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附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