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选题的学术意义 | 第14-15页 |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 | 第15-22页 |
·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 | 第22-24页 |
·前期研究的不足及本文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4页 |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24-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 第28-43页 |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 第28-31页 |
·不良资产比例较高 | 第28-30页 |
·银企关系不融洽,信贷资产流动性差 | 第30页 |
·银政关系问题 | 第30-31页 |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生成的一般原因 | 第31-35页 |
·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 | 第31页 |
·商业信贷决策的信息不对称 | 第31-32页 |
·信用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落后 | 第32-33页 |
·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 第33页 |
·尚未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信用社会体系 | 第33-34页 |
·外部监管体制不完善 | 第34-35页 |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殊生成机制 | 第35-43页 |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35页 |
·信息披露不完善 | 第35-36页 |
·市场定位不明晰 | 第36页 |
·员工素质普遍偏低 | 第36-37页 |
·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37页 |
·经营地域受限使城市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信用风险 | 第37-38页 |
·城市商业银行没有良好的市场环境 | 第38-39页 |
·城市商业银行没有良好的区域信用环境 | 第39-43页 |
第三章 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借鉴 | 第43-54页 |
·发达国家信用管理方法介绍 | 第43-50页 |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考察 | 第43-46页 |
·德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考察 | 第46-47页 |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考察 | 第47-48页 |
·日本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考察 | 第48-50页 |
·国外先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 第50-54页 |
·政府的过度干预和保护往往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 第51页 |
·对不良资产的积极处置是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内容 | 第51-52页 |
·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管理体系是减小和化解信用风险的关键 | 第52页 |
·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减少信用风险的现实保障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控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与手段 | 第54-65页 |
·地方政府要对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 | 第54-55页 |
·地方政府要为城市商业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造条件 | 第54-55页 |
·地方政府引导而不过度干预 | 第55页 |
·城市商业银行自身要探索控制信用风险的道路 | 第55-58页 |
·推进城市商业银行上市 | 第55-56页 |
·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跨区域经营 | 第56-57页 |
·正确的市场定位 | 第57-58页 |
·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强化内控机制 | 第58-62页 |
·引入信用衍生工具管理,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化程度 | 第58-59页 |
·提高城市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 | 第59-60页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系统 | 第60-61页 |
·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 第61页 |
·积极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信用风险 | 第61-62页 |
·消减外部环境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负面影响 | 第62-65页 |
·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 第62-63页 |
·健全地方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司法环境建设 | 第63页 |
·借鉴新巴塞尔协议,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