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氟苯尼考的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酰胺醇类药物的发展史 | 第12-13页 |
·氯霉素的简述 | 第13-14页 |
·氟苯尼考的研究与开发 | 第14-21页 |
·氟苯尼考的理化性质 | 第14-16页 |
·氟苯尼考的药理 | 第16-17页 |
·氟苯尼考的药效学 | 第16-17页 |
·氟苯尼考的药动学 | 第17页 |
·氟苯尼考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氟苯尼考的毒性研究 | 第18-19页 |
·氟苯尼考的残留研究 | 第19-21页 |
·国内外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发展 | 第21-22页 |
·药物代谢动力学 | 第21页 |
·国内外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发展 | 第21-2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色谱条件和方法学验证 | 第24-3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4-28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24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24-25页 |
·所需药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氟苯尼考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其他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25-26页 |
·实验动物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26-27页 |
·血浆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 第26页 |
·肌肉、肝、肾组织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 第26-27页 |
·样品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色谱条件 | 第27页 |
·定量方法 | 第27页 |
·氟苯尼考在血液中的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7页 |
·氟苯尼考在肌肉、肝、肾组织中的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7-28页 |
·回收率和精密度的测定 | 第28页 |
·相对回收率的测定 | 第28页 |
·精密度的测定 | 第28页 |
·最低检测限(LOD) | 第28页 |
·结果 | 第28-34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线性范围的测定 | 第28-31页 |
·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 | 第29页 |
·血液及组织中氟苯尼考的标准曲线 | 第29-31页 |
·方法学的验证 | 第31-34页 |
·回收率 | 第31-32页 |
·精密度 | 第32-33页 |
·检测限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萃取条件的选择 | 第34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氟苯尼考在草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36-5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仪器设备 | 第36页 |
·所需药品与试剂及其配制 | 第36页 |
·氟苯尼考口灌及注射药液的配制 | 第36-37页 |
·动物分组、给药和采样 | 第37页 |
·分组给药 | 第37页 |
·采样 | 第37页 |
·血样 | 第37页 |
·组织 | 第37页 |
·样品前处理和分析 | 第37页 |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结果 | 第38-49页 |
·单剂量口服氟苯尼考在草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 第38-46页 |
·单剂量口服氟苯尼考在不同组织中浓度-时间关系及药物动力学参数 | 第38-46页 |
·单剂量口服氟苯尼考在不同组织中的药-时曲线方程 | 第46页 |
·单剂量注射氟苯尼考在草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 第46-49页 |
·讨论 | 第49-54页 |
·给药方式的选择 | 第49页 |
·给药时间间隔点的设计 | 第49-50页 |
·单剂量口灌氟苯尼考的血液药物动力学特征 | 第50-51页 |
·单剂量口灌氟苯尼考的组织药物动力学特征 | 第51-52页 |
·单剂量注射氟苯尼考的血液药物动力学特征 | 第52页 |
·给药方案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氟苯尼考在草鱼体内的残留研究 | 第54-5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4-55页 |
·实验动物 | 第54页 |
·仪器设备 | 第54页 |
·所需药品和试剂及其配制 | 第54页 |
·氟苯尼考口灌药液的配制 | 第54页 |
·动物分组、给药和采样 | 第54-55页 |
·样品前处理和药物残留数据分析方法 | 第55页 |
·休药期的确定 | 第55页 |
·结果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74-75页 |
缩略语表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