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㈠理论依据 | 第9页 |
㈡现实依据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㈠理论意义 | 第10页 |
㈡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1页 |
四、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㈠对高校定位本身的定位 | 第11页 |
㈡对我国高校定位趋同化的原因分析研究 | 第11-12页 |
㈢国际比较研究 | 第12页 |
㈣对策研究 | 第12-14页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页 |
六、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我国高校定位的趋同化及其负面影响 | 第15-19页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高等教育大众化 | 第15-16页 |
二、我国大学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趋同化 | 第16-17页 |
三、高校定位趋同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当前高校定位盲目趋同的原因分析 | 第19-31页 |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 | 第19-21页 |
㈠传统的重“学”轻“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 第19页 |
㈡“名分”思想的影响 | 第19-20页 |
㈢社会的高等教育观、用人观和就业观对大学定位产生的影响 | 第20页 |
㈣高校的办学理念对高校定位的影响 | 第20-21页 |
㈤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影响 | 第21页 |
二、高等教育经费方面的原因 | 第21-24页 |
㈠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 | 第21页 |
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 第21-23页 |
㈢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标准的单一 | 第23-24页 |
三、政策的缺失的原因 | 第24-25页 |
四、行政化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 第25页 |
五、高等学校评估标准方面的原因 | 第25-31页 |
㈠官方的评估标准 | 第26-28页 |
㈡民间的评估标准 | 第28-31页 |
第三章 高校定位的美国经验借鉴 | 第31-36页 |
一、从宏观层面来看 | 第31-34页 |
㈠从法律政策上对大学的分层进行保障,并制定专门的法规来引导处于所谓“低位”的高校的发展 | 第31-32页 |
㈡利用非政府行为来对政府进行支持 | 第32-33页 |
㈢针对不同类型的院校制定不同的财政资助政策 | 第33-34页 |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 第34-36页 |
㈠大学的办学定位理念 | 第34页 |
㈡办学的特色质量观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改变高校定位趋同化的策略 | 第36-46页 |
一、社会层面的策略 | 第36-38页 |
㈠用人单位应该改变惟学历的用人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观 | 第36页 |
㈡学生和家长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大学观和成才观 | 第36-37页 |
㈢社会舆论应该进一步加强宣传 | 第37-38页 |
二、政策、制度层面的策略 | 第38-43页 |
㈠落实与完善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 第38-39页 |
㈡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 | 第39-40页 |
㈢完善高等教育评估标准 | 第40-41页 |
㈣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法与标准 | 第41-42页 |
㈤ 制定政策,对处于“低位”的高等学校进行补偿 | 第42页 |
㈥改革行政化的大学管理体制 | 第42-43页 |
三、学校层面的策略 | 第43-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