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国外的混合动力汽车研究现状 | 第13页 |
·国内的混合动力汽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混合动力汽车分类及技术特点 | 第15-18页 |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15-16页 |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16页 |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16-17页 |
·复合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17-18页 |
·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 | 第18-21页 |
·动力电池技术 | 第18-19页 |
·电机及电驱动技术 | 第19-20页 |
·动力传动系统 | 第20页 |
·多能源总成控制系统 | 第20-2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课题来源 | 第21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动力总成工作原理分析及控制策略设计 | 第22-40页 |
·动力总成的组成 | 第22页 |
·动力总成主要组成部件 | 第22-29页 |
·基础车型 | 第22-23页 |
·发动机及电子节气门 | 第23-24页 |
·集成起动机-发电机 ISG | 第24-25页 |
·驱动电机 | 第25-26页 |
·动力电池 | 第26-27页 |
·动力耦合器 | 第27-28页 |
·变速器 AMT | 第28页 |
·DC-DC 转换器 | 第28-29页 |
·动力总成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动力总成控制策略 | 第30-38页 |
·总成控制策略设计 | 第30-31页 |
·驱动模式 | 第31-32页 |
·能量控制规则 | 第32-33页 |
·发动机工作区间划分 | 第33-34页 |
·动力电池 SOC 工作范围设定 | 第34页 |
·驾驶意图识别 | 第34-35页 |
·运行工况分析 | 第35-36页 |
·工作模式分析 | 第36-37页 |
·工作模式决策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车载网络的设计和实现 | 第40-54页 |
·动力总成 CAN 控制网络架构 | 第41-42页 |
·控制网络通信协议的制定 | 第42-45页 |
·报文 ID 重定义 | 第42页 |
·通信报文定义 | 第42-43页 |
·报文中信号的定义 | 第43-45页 |
·通信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45-47页 |
·诊断网络 | 第47-53页 |
·UDS 诊断 | 第47-48页 |
·网络层 | 第48-50页 |
·诊断服务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电子节气门和动力耦合器控制 | 第54-69页 |
·电子节气门控制 | 第54-60页 |
·电子节气门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54-56页 |
·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56页 |
·电子节气门传统 PID 控制 | 第56-57页 |
·电子节气门模糊 PID 控制 | 第57-59页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9页 |
·抗干扰措施 | 第59-60页 |
·动力耦合器控制 | 第60-68页 |
·动力耦合器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61-62页 |
·动力耦合器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62-65页 |
·动力耦合器控制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整车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第69-82页 |
·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需求 | 第69-70页 |
·整车控制器方案 | 第70-71页 |
·主控芯片选择 | 第70页 |
·控制器整体架构 | 第70-71页 |
·最小系统电路 | 第71-74页 |
·电源管理电路 | 第71-72页 |
·时钟电路 | 第72页 |
·复位电路 | 第72-74页 |
·通信接口设计 | 第74页 |
·输入信号调理 | 第74-77页 |
·开关信号调理 | 第74-75页 |
·模拟信号调理 | 第75-76页 |
·车速信号调理 | 第76-77页 |
·驱动电路 | 第77-80页 |
·H 桥驱动 | 第77-78页 |
·高边驱动 | 第78-79页 |
·低边驱动 | 第79-80页 |
·抗干扰措施 | 第80-81页 |
·供电防反接功能 | 第80页 |
·ESD 保护 | 第80-81页 |
·电磁兼容性 EMC | 第81页 |
·过载保护 | 第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整车控制器的软件开发 | 第82-100页 |
·整车控制器软件架构 | 第82-85页 |
·操作系统(OS) | 第82-84页 |
·底层驱动(Low_Layer Drivers) | 第84页 |
·中间层(Mid_Layer) | 第84-85页 |
·应用层(App_Layer) | 第85页 |
·实时性保障机制 | 第85-86页 |
·底层驱动 | 第86-91页 |
·时钟与复位发生器(CRG) | 第87页 |
·模数转换模块(ATD) | 第87-88页 |
·脉宽调制模块(PWM) | 第88-89页 |
·控制器局域网模块(MSCAN) | 第89-90页 |
·串行外设接口(SPI) | 第90-91页 |
·复杂驱动 | 第91-93页 |
·低边开关驱动 | 第91页 |
·高边开关驱动 | 第91-92页 |
·H 桥驱动 | 第92-93页 |
·通信模块(COM) | 第93-97页 |
·通信模型 | 第93-94页 |
·报文传输模式及传输机制 | 第94-96页 |
·报文传输软件实现 | 第96-97页 |
·监控功能 | 第97-98页 |
·抗干扰性和可靠性措施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控制系统测试与分析 | 第100-107页 |
·整车控制器简介 | 第100-101页 |
·台架试验 | 第101-104页 |
·发动机启动 | 第101-102页 |
·电机控制 | 第102页 |
·ISG 发电控制 | 第102-103页 |
·AMT 换挡控制 | 第103-104页 |
·样车试验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107-109页 |
·全文总结 | 第107-108页 |
·工作展望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111-112页 |
英文详细摘要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