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N的分布式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国外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国内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2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分布式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14-22页 |
·汽车安全检测线计算机自动测控系统的控制方式 | 第14-16页 |
·分布式检测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第16页 |
·系统体系结构 | 第16-17页 |
·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7页 |
·系统的检测工位设置和布局 | 第17-18页 |
·检测系统的基本功能 | 第18-19页 |
·总体设计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分布式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22-43页 |
·系统的硬件选择 | 第22-23页 |
·服务器的选择 | 第22页 |
·各工位计算机的选择 | 第22页 |
·检测线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第22-23页 |
·数据采集的硬件选择 | 第23-25页 |
·系统控制信号的统计和分类 | 第23-24页 |
·信号采集卡的选择 | 第24-25页 |
·各工位测控子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第25-27页 |
·第一工位硬件结构设计 | 第25页 |
·第二工位硬件结构设计 | 第25-26页 |
·第三工位硬件结构设计 | 第26-27页 |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工位的硬件设计 | 第27-40页 |
·反力式滚筒制动性能试验台的结构 | 第27-28页 |
·制动性能试验台工作原理 | 第28页 |
·传感器选型 | 第28-30页 |
·制动性能检测系统结构 | 第30页 |
·信号调理模块的设计 | 第30-32页 |
·模拟数据的A/D 转换 | 第32-34页 |
·第三滚筒控制滚筒转停 | 第34-37页 |
·数字量输入/输出信号控制模块 | 第37页 |
·车辆定位 | 第37-38页 |
·LED 显示屏设计 | 第38-40页 |
·系统网络构建 | 第40页 |
·抗干扰的硬件措施 | 第40-42页 |
·抗电磁干扰措施 | 第40-41页 |
·过程通道干扰及抗干扰措施 | 第41页 |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措施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分布式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软件构成 | 第43-71页 |
·系统的软件模块组成 | 第43-45页 |
·报检、外检项录入模块 | 第43-44页 |
·工位测控模块功能设计 | 第44-45页 |
·工位测控模块具体设计 | 第45-56页 |
·一号工位软件 | 第45-50页 |
·二号工位软件 | 第50-51页 |
·三号工位软件 | 第51-56页 |
·主控机软件模块 | 第56-57页 |
·主控机数据库设计 | 第57-64页 |
·数据库技术 | 第57-58页 |
·数据库结构设计 | 第58-64页 |
·数据库访问接口的选择 | 第64页 |
·检测结果的打印 | 第64-66页 |
·系统通信技术 | 第66-69页 |
·TCP/IP 网络通信协议 | 第66页 |
·基于VB 环境对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 | 第66-67页 |
·系统通信模型设计与实现 | 第67-69页 |
·系统车辆调度模型 | 第69-70页 |
·面向检测项目的调度模型 | 第69页 |
·调度处理过程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制动性能检测工位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71-86页 |
·程序的流程 | 第71-72页 |
·数据读取模块 | 第72-76页 |
·从AC1057 读取数据 | 第72-73页 |
·动态链接库文件的函数调用 | 第73-76页 |
·数据采集的预处理模块 | 第76页 |
·软件消除电平漂移 | 第76页 |
·异常数据的取舍 | 第76页 |
·数据处理模块 | 第76-78页 |
·传感器校验模块 | 第78-82页 |
·传感器信号非线性校正 | 第78-79页 |
·现场标定方法 | 第79-80页 |
·工程量纲转换 | 第80-81页 |
·非线性拟合方法 | 第81-82页 |
·制动性能检测试验验证 | 第82-84页 |
·数据传送模块 | 第84-85页 |
·程序界面和数据显示模块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