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1 小麦白粉病 | 第14-16页 |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状况 | 第14-15页 |
·小麦白粉病菌及其对小麦的生理危害 | 第15-16页 |
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 第16-24页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来源 | 第16-20页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一级基因库 | 第18-19页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二级基因库 | 第19页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三级基因库 | 第19-20页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分布 | 第20-21页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抗性评价及其利用 | 第21页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21-23页 |
·SSR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基因数目和基因类型的测定 | 第24-25页 |
·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25-26页 |
4 偃麦草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 第26-32页 |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中间偃麦草的植物学特性 | 第26页 |
·中间偃麦草与小麦染色体组间的亲缘关系 | 第26-27页 |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成就 | 第27页 |
·中间偃麦草在抗白粉病育种中的应用情况 | 第27-29页 |
·长穗偃麦草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 第29-32页 |
·长穗偃麦草的植物学特性 | 第29-30页 |
·长穗偃麦草与小麦染色体组间的亲缘关系 | 第30页 |
·长穗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成就 | 第30-32页 |
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新品系CH5026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34-5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42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方法 | 第35-42页 |
·抗病性鉴定 | 第35-36页 |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36-38页 |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37-38页 |
·抗病池和感病池的建立 | 第38页 |
·SSR分析和PCR反应 | 第38-39页 |
·SSR分析 | 第38页 |
·扩增反应体系 | 第38页 |
·反应程序 | 第38-39页 |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及银染 | 第39-41页 |
·聚丙烯酰氨凝胶的制备 | 第39-40页 |
·电泳 | 第40页 |
·银染 | 第40页 |
·电泳及银染试剂配方 | 第40-41页 |
·标记分析 | 第41页 |
·连锁分析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CH5026、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及其亲本的抗白粉性表现 | 第42页 |
·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42-44页 |
·CH5026抗性基因的SSR分析和染色体定位 | 第44-48页 |
·CH5026抗性基因的SSR分析 | 第44-47页 |
·CH5026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47-48页 |
·中国春缺四体和双端体验证标记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源于长穗偃麦草的小麦新品系CH7034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51-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材料 | 第51页 |
·方法 | 第51-52页 |
·白粉病抗性鉴定 | 第51页 |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51-52页 |
·抗病池和感病池的建立 | 第52页 |
·SSR分析和PCR反应 | 第52页 |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及银染 | 第52页 |
·标记分析 | 第52页 |
·连锁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白粉病抗性鉴定与遗传分析 | 第52-53页 |
·CH7034抗病基因SSR分析与染色体定位 | 第53-57页 |
·CH7034抗病基因SSR标记分析 | 第53-56页 |
·CH7034抗病基因染色体定位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60页 |
·关于CH7034分子标记 | 第57-58页 |
·关于长穗偃麦草 | 第58页 |
·关于BSA分池法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发表文章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