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目前没有明确的索赔分摊原则 | 第10页 |
·共同延误索赔理论发展缓慢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共同延误情况下的工期索赔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共同延误情况下的费用索赔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分析 | 第15页 |
·提出问题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工作成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施工合同文本对工程延误索赔处理惯例 | 第20-37页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关于工期延误索赔的处理惯例 | 第20-26页 |
·工期延误索赔的概述 | 第20-21页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对工期索赔的规定 | 第21-26页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关于工程延误费用索赔的处理惯例 | 第26-32页 |
·工程延误费用索赔概述 | 第26页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费用索赔的规定 | 第26-32页 |
·FIDIC 关于工程延误索赔的处理惯例 | 第32-35页 |
·FIDIC 概述 | 第32-33页 |
·FIDIC 关于工期延误索赔规定 | 第33-34页 |
·FIDIC 关于费用索赔的规定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共同延误工期索赔分析 | 第37-55页 |
·共同延误工期索赔综述 | 第38-47页 |
·共同延误工期索赔的特点分析 | 第38-40页 |
·共同延误工期索赔文献综述 | 第40-45页 |
·现有索赔原则及方法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缺陷 | 第45-47页 |
·所需解决的问题 | 第47页 |
·解决方法及研究成果 | 第47-53页 |
·解决方法 | 第47-48页 |
·研究成果:动态责任分析法 | 第48-53页 |
·工作取得成果 | 第53-54页 |
·建立新型共同延误工期索赔责任分摊标准 | 第53页 |
·建立共同延误浮动时间优先使用权机制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共同延误费用索赔分析 | 第55-72页 |
·共同延误费用索赔综述 | 第56-63页 |
·共同延误费用索赔特点分析 | 第56-57页 |
·共同延误费用索赔文献综述 | 第57-60页 |
·现有方法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缺陷 | 第60-63页 |
·所需解决的问题 | 第63页 |
·解决方法及研究成果 | 第63-70页 |
·解决方法 | 第63页 |
·研究成果:原因比例分析法 | 第63-70页 |
·工作取得成果 | 第70-71页 |
·通过二次标准确定共同延误各责任方的索赔费用构成 | 第70页 |
·通过第二次费用索赔标准建立共同延误工期索赔与费用索赔之间的联系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共同延误索赔的案例分析 | 第72-85页 |
·共同延误事件的工期索赔案例分析 | 第72-78页 |
·工程概况 | 第72-73页 |
·案例说明 | 第73-74页 |
·案例分析 | 第74-77页 |
·案例分析结论 | 第77-78页 |
·共同延误费用索赔案例分析 | 第78-85页 |
·工程概况 | 第78-79页 |
·案例分析 | 第79-83页 |
·案例分析结论 | 第83-85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后期工作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