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我国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8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研究背景第13-15页
     ·研究意义第15-16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6-26页
     ·农村发展战略研究第16-18页
     ·郊区农村发展战略研究第18-24页
     ·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第24-26页
   ·研究范围与内容第26-27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2章 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基础第28-37页
   ·城乡统筹理论第28-29页
     ·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第28页
     ·“两个趋向”理论第28-29页
   ·环境友好理念第29-32页
     ·环境友好理念的提出与发展第29-30页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第30-31页
     ·循环经济理论第31-32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第32-35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及其内涵第33-34页
     ·农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第34-35页
   ·环境经济学理论第35-37页
     ·外部性理论第35-36页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第36-37页
第3章 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背景第37-62页
   ·大都市郊区农村存在的理由第37-43页
     ·城市安全的保障第37-39页
     ·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第39-40页
     ·城市的配套功能第40-43页
     ·作为城市发展的缓冲空间第43页
   ·大都市郊区农村的消亡第43-50页
     ·村域调整第44页
     ·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第44-45页
     ·农用地减少第45-47页
     ·城镇化加速第47-50页
   ·大都市郊区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第50-58页
     ·农村经济实力增强,但存在较大内部差距第50-51页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城乡差距拉大第51-54页
     ·非农产业贡献巨大,但却陷入尴尬处境第54页
     ·农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但仍处于经济劣势第54-56页
     ·村居环境不断美化,但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第56页
     ·农村资源与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第56-58页
   ·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第58-62页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第58-59页
     ·大都市的区位影响作用第59-62页
第4章 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途径—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第62-75页
   ·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途径第62-64页
     ·农村经济发展第62-64页
     ·提高农村生态优势第64页
   ·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概念体系与构建第64-75页
     ·制定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概念体系的实践依据第65-68页
     ·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概念体系第68-75页
第5章 上海市郊区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第75-84页
   ·上海市郊区农村分类第75页
   ·旅游休闲产业型第75-77页
     ·特点及适宜地区第75-76页
     ·模式设计第76-77页
   ·非农产业带动型第77-79页
     ·特点及适宜地区第77-78页
     ·模式设计第78-79页
   ·特色产业带动型第79-80页
     ·特点及适宜地区第79-80页
     ·模式设计第80页
   ·现代农庄型第80-82页
     ·特点及适宜地区第80-81页
     ·模式设计第81-82页
   ·集中居住社区型第82-84页
     ·特点及适宜地区第82页
     ·模式设计第82-84页
第6章 大都市郊区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第84-92页
   ·指标体系建立依据、目的及原则第84-85页
     ·建立指标体系的依据第84页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第84页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第84-85页
   ·大都市郊区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框架第85-91页
     ·指标体系的建立第85页
     ·相关指标解释第85-91页
   ·大都市郊区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判别方法第91-9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结论第92-93页
   ·创新点第93页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电解法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特性及其分子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并联式A~2/O工艺和常规A~2/O工艺脱氮除磷功能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