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论文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叙事学研究--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8页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第8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第8-10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0-13页
 第四节 研究框架第13-17页
 第五节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二章 说什么—电视调查性报道及其叙事内容第18-39页
 第一节 电视调查性报道概述第18-23页
  一、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界定第18-21页
  二、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特点第21-23页
 第二节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叙事内容第23-39页
  一、事件第24-32页
   (一) 功能与序列第24-31页
   (二) “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第31-32页
  二、人物第32-36页
   (一) 人物类型第32-33页
   (二) 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第33-34页
   (三) 人物关系第34-36页
  三、环境第36-39页
   (一) 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第37页
   (二) 现实环境与历史环境第37-39页
第三章 通过什么渠道—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符号系统第39-54页
 第一节 声音的叙事性第40-46页
  一、播音语言的叙事功能、特点和局限性第40-41页
  二、现场语言的叙事功能、特点和局限性第41-44页
  三、音乐音响的叙事功能、特点第44-46页
 第二节 画面的叙事性第46-52页
  一、图像第46-51页
   (一) 图像类型第46-47页
   (二) 长镜头与蒙太奇第47-49页
   (三) 图像的叙事功能、特点和局限性第49-51页
  二、文字第51-52页
   (一) 字幕的类型、叙事功能和特点第51-52页
   (二) 画内文字的叙事功能和特点第52页
 第三节 声画双通道的叙事优势第52-54页
第四章 怎样叙事—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策略第54-100页
 第一节 叙事者第54-59页
  一、叙事立场第55页
  二、叙事者的功能第55-56页
  三、叙事者的类型第56-57页
  四、叙事者的代言人—调查记者、主持人第57-59页
 第二节 叙事视角第59-67页
  一、叙事视角的类型第60页
  二、多元视角与案例分析第60-67页
 第三节 话语类型与话语特色第67-78页
  一、话语类型第67-72页
   (一) 叙事话语与非叙事话语第67-70页
   (二) 人物话语与叙事者话语第70页
   (三) 话语的比较分析第70-72页
  二、话语特色—以《新闻调查》为例第72-78页
 第四节 叙事时空第78-86页
  一、叙事时间第78-81页
   (一) 叙事时序第78-79页
   (二) 叙事时长第79-80页
   (三) 叙事频率第80-81页
  二、叙事空间第81-86页
   (一) 叙事空间与事实空间第81-82页
   (二) 叙事空间的营造第82-85页
   (三) 叙事空间的转换第85-86页
 第五节 叙事结构第86-100页
  一、结构常规程式第86-92页
  二、结构方式第92-94页
  三、结构特色—以《新闻调查》为例第94-100页
第五章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叙事语境、叙事接受与意义的生成第100-111页
 第一节 叙事语境第100-106页
  一、历史语境第101-102页
  二、政治语境第102-103页
  三、社会语境第103-104页
  四、媒介语境第104-105页
  五、受众语境第105-106页
 第二节 叙事接受第106-111页
  一、叙事接受者第106-107页
  二、叙事接受的主要影响因素第107-109页
  三、受众的多元解读第109-111页
第六章 结语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8页
附录一 《新闻调查》十年(1996.5—2006.5)精品节目主题一览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媒介突发事件应对研究
下一篇:从新闻摄影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