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7页 |
|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 ·国外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国内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文献述评 | 第14-15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 第16-17页 |
| ·论文中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论文研究中的难点 | 第17页 |
| 2. 高等教育结构的理论概述及对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的梳理 | 第17-25页 |
| ·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高等教育结构 | 第17-18页 |
|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 | 第18-19页 |
| ·高等教育结构的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 ·高等教育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 ·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 第21-22页 |
| ·关于高等教育结构多元化的理论 | 第22-23页 |
|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实践 | 第23-25页 |
| ·1949-1966年:初步形成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 第24页 |
| ·1966——1976年: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受创 | 第24页 |
| ·1978-2002年: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成绩突出 | 第24-25页 |
| ·2002-现在: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格局 | 第25页 |
| 3. 陕西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25-51页 |
| ·层次结构失重 | 第25-28页 |
| ·1999年之前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 | 第26页 |
| ·1999年之后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 | 第26-28页 |
| ·科类结构失调 | 第28-34页 |
| ·科类结构的总量变动 | 第29-32页 |
|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比较 | 第32-33页 |
| ·文科与理工科之比较 | 第33-34页 |
| ·布局结构失衡 | 第34-40页 |
| ·陕西省境内高等学校的布局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态势 | 第35-38页 |
| ·陕西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中国东、中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态势 | 第38-40页 |
| ·形式结构失散 | 第40-46页 |
| ·陕西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比较 | 第40-41页 |
| ·陕西普通高等教育与其它形式的高等教育比较 | 第41-46页 |
| ·陕西高教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 第46-51页 |
| ·层次结构失重:各层次盲目攀比、职能定位模糊不清 | 第46-48页 |
| ·科类结构失调:调整的力度与速度有限 | 第48-49页 |
| ·布局结构失衡: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及陕西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 第49-50页 |
| ·形式结构失散:缺乏政府引导与立法保证,教育歧视严重 | 第50-51页 |
| 4. 国外构建高教结构的经验借鉴 | 第51-55页 |
| ·美国构建高教结构的经验借鉴 | 第51-53页 |
| ·层次结构:优先发展专科教育,重视研究生教育 | 第51-52页 |
| ·分布结构:注重中小城市开设大学或学院 | 第52页 |
| ·科类结构:放权专业设置,增加应用、理工学科的比重 | 第52-53页 |
| ·形式结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质量较高 | 第53页 |
| ·日本构建高等教育结构的经验借鉴 | 第53-55页 |
| ·层次结构:注重第一级的专科教育,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 | 第53-54页 |
| ·布局结构:“限制在大城市内增设大学” | 第54页 |
| ·科类结构:理工科比例稳步增长 | 第54页 |
| ·形式结构:公私立并举,以私立为主 | 第54-55页 |
| 5. 优化陕西高等教育结构的思路 | 第55-70页 |
| ·高等教育发展的“八字”方针战略 | 第55-57页 |
| ·适度发展高等教育规模 | 第55-56页 |
|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 第56-57页 |
|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 第57页 |
| ·提高高等教育效率 | 第57页 |
| ·陕西高教结构的优化途径 | 第57-70页 |
| ·层次结构:构建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 第58-60页 |
| ·科类结构:适应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 第60-63页 |
| ·布局结构:促进陕西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 第63-66页 |
| ·形式结构:适度发展非普通高等教育 | 第66-70页 |
| 6. 结论 | 第70-72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 ·本文研究局限及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科研活动及论文发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