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临港工业区发展研究 | 第13-14页 |
| ·临港工业区评价研究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框架 | 第15-18页 |
| 第2章 临港工业区概述 | 第18-36页 |
| ·临港工业区的定义及分类 | 第18-21页 |
| ·临港工业区的功能及特点 | 第21-23页 |
| ·国内外临港工业区的发展 | 第23-36页 |
| ·国外临港工业区 | 第24-32页 |
| ·西欧 | 第24-28页 |
| ·日本 | 第28-32页 |
| ·我国临港工业区 | 第32-36页 |
| ·宁波大榭开发区 | 第32-33页 |
| ·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 | 第33-35页 |
| ·天津临港工业区 | 第35-36页 |
| 第3章 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研究 | 第36-52页 |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 第36-42页 |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 第36-38页 |
| ·开发区的定义及分类 | 第36页 |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 | 第36-37页 |
| ·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37-38页 |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第38-42页 |
| ·港口岸线集约利用研究 | 第42-48页 |
| ·港口岸线集约利用概述 | 第42-45页 |
| ·岸线的定义及分类 | 第42-43页 |
| ·港口岸线集约利用的定义 | 第43页 |
| ·我国港口岸线利用现状 | 第43-45页 |
| ·港口岸线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第45-48页 |
| ·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 | 第48-52页 |
| ·临港工业区的土地及岸线利用 | 第48-49页 |
| ·临港工业区的投入和产出 | 第49-52页 |
| 第4章 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2-73页 |
| ·评价对象 | 第52页 |
| ·评价目的 | 第52-53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3-60页 |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53-54页 |
| ·评价指标的选择方法 | 第5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4-60页 |
|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 | 第54-57页 |
| ·岸线集约利用评价指标 | 第57-60页 |
| ·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 第60-73页 |
| ·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 第60-64页 |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60-62页 |
| ·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 第62-64页 |
| ·数据包络分析 | 第64-69页 |
| ·决策单元 | 第64-65页 |
| ·CCR 模型 | 第65-67页 |
| ·BCC 模型 | 第67-68页 |
| ·技术效率和规划效率 | 第68-69页 |
| ·基于DEA 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第69-73页 |
| ·指标理想值 | 第69-71页 |
| ·指标权重 | 第71-73页 |
| 第5章 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73-84页 |
| ·开发区相对有效性分析 | 第73-77页 |
| ·港口相对有效性分析 | 第77-80页 |
| ·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评价 | 第80-8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