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乳化沥青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沥青乳化改性机理以及乳化工艺的选取 | 第16-22页 |
·沥青乳化改性机理 | 第16-19页 |
·沥青的乳化机理 | 第16-18页 |
·沥青的改性机理 | 第18-19页 |
·改性乳化沥青工艺的选取 | 第19-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 | 第22-40页 |
·实验仪器的选用 | 第22页 |
·改性乳化沥青制备的原材料 | 第22-26页 |
·沥青 | 第23页 |
·水 | 第23页 |
·乳化剂 | 第23-25页 |
·改性剂 | 第25页 |
·PH 调节剂 | 第25-26页 |
·稳定剂 | 第26页 |
·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流程 | 第26-29页 |
·改性沥青的准备 | 第26-28页 |
·皂液的准备 | 第28页 |
·改性沥青的乳化 | 第28页 |
·改性沥青的储存 | 第28-29页 |
·改性乳化沥青的评价 | 第29-31页 |
·常规的评价标准 | 第29页 |
·改性乳化沥青的新评价方法 | 第29-31页 |
·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 | 第31-38页 |
·制备合适的 SBS 改性沥青 | 第31-32页 |
·最佳乳化因素的选取 | 第32-34页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34-38页 |
·最佳乳化因素的验证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40-54页 |
·微表处技术应用要求 | 第40-41页 |
·结构强度 | 第40页 |
·裂缝 | 第40-41页 |
·拥包、泛油、平整度 | 第41页 |
·车辙 | 第41页 |
·微表处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 第41-43页 |
·改性乳化沥青 | 第41页 |
·集料 | 第41-42页 |
·微表处混合料级配的选择 | 第42-43页 |
·微表处材料用量 | 第43页 |
·微表处配合设计实验研究 | 第43-50页 |
·微表处混合料室内试验技术指标 | 第43-44页 |
·微表处混合料可拌和时间的研究 | 第44-48页 |
·微表处混合料的粘聚力 | 第48-50页 |
·微表处混合料设计实例 | 第50-52页 |
·路面资料与养护目的 | 第50-51页 |
·材料的选择 | 第51页 |
·配方的初步选择 | 第51-52页 |
·配方的验证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室内试验 | 第54-62页 |
·微表处混合料耐磨耗性、水稳定性、抗车辙能力 | 第54-57页 |
·耐磨耗性 | 第54-55页 |
·改性剂用量对微表处混合料湿轮磨耗值的影响 | 第54-55页 |
·水稳定性 | 第55-56页 |
·抗车辙能力 | 第56-57页 |
·SBS 乳化沥青与 SBR 乳化沥青路用性能的对比 | 第57-60页 |
·耐磨耗能力的对比 | 第58页 |
·水稳定性的对比 | 第58-59页 |
·抗车辙能力的对比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