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ayes判别分析法的密云县泥石流预报模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国外 | 第11-12页 |
·国内 | 第12-15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2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17-22页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资料收集、分析 | 第17页 |
·泥石流降雨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17-18页 |
·泥石流预报模型建立 | 第18-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3 研究区泥石流活动背景分析 | 第22-27页 |
·地理概况 | 第22页 |
·地质 | 第22-23页 |
·地质构造 | 第22页 |
·地层岩性 | 第22页 |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2-23页 |
·地貌 | 第23-25页 |
·山坡坡度 | 第24页 |
·沟床比降 | 第24页 |
·流域面积 | 第24页 |
·相对切割程度 | 第24-25页 |
·相对高度 | 第25页 |
·气候条件 | 第25-26页 |
·土壤与植被 | 第26页 |
·人类活动 | 第26-27页 |
4 研究区泥石流活动主要特征 | 第27-33页 |
·泥石流活动概况 | 第27-29页 |
·泥石流活动现状 | 第27-28页 |
·泥石流活动强度 | 第28-29页 |
·泥石流分布现状 | 第29-30页 |
·泥石流的活动特点 | 第30-31页 |
·区域性暴发频率高 | 第30页 |
·单沟暴发频率低 | 第30-31页 |
·群发性显著 | 第31页 |
·活动过程短 | 第31页 |
·危害水源地 | 第31页 |
·泥石流活动的发展趋势 | 第31-33页 |
·形成泥石流的基本因素长期存在 | 第32页 |
·促进和激发泥石流的自然因素依然存在 | 第32页 |
·泥石流防治意识逐渐提高 | 第32-33页 |
5 研究区降水变化特征与泥石流形成的关系 | 第33-42页 |
·降水时空变化与泥石流形成 | 第33-36页 |
·降水时间分布与泥石流 | 第33-35页 |
·降水空间分布与泥石流 | 第35-36页 |
·降雨因子与泥石流发生关系 | 第36-42页 |
·前期降雨量 | 第36-37页 |
·降雨强度 | 第37-38页 |
·泥石流形成降雨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38-42页 |
6 研究区泥石流预报模型建立 | 第42-56页 |
·泥石流预报模型因子选择 | 第42-43页 |
·全流域泥石流预报模型建立 | 第43-47页 |
·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模型检验 | 第44-47页 |
·不同流域面积泥石流预报模型建立 | 第47-52页 |
·模型建立 | 第47-49页 |
·模型检验 | 第49-52页 |
·泥石流预报系统初步建立 | 第52-56页 |
·泥石流预报系统的建立 | 第52-53页 |
·泥石流预报系统应用实例 | 第53-56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建议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63页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63-64页 |
第二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1 典型泥石流流域调查表 | 第67-68页 |
附录2 泥石流预报系统C++程序部分代码 | 第68-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