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旅客Internet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引言 | 第12-21页 |
|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 ·我国高速铁路现状 | 第12-15页 |
| ·旅客Internet宽带接入需求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论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 第19-21页 |
| 2 高速铁路无线信道基础研究 | 第21-32页 |
| ·无线电波传播机制 | 第21-23页 |
| ·自由空间波 | 第21页 |
| ·反射 | 第21-22页 |
| ·绕射 | 第22页 |
| ·散射 | 第22-23页 |
| ·无线电波衰落特性 | 第23-27页 |
| ·平均路径损耗 | 第23页 |
| ·慢衰落 | 第23-25页 |
| ·快衰落 | 第25-27页 |
| ·多普勒频移的研究 | 第27-30页 |
| ·多普勒频移 | 第28页 |
| ·多普勒扩展和相干时间 | 第28-29页 |
| ·GSM系统信道传输中的多普勒频移 | 第29-30页 |
| ·高速铁路环境下的无线信道特点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高速铁路无线宽带网络系统设计 | 第32-34页 |
| 4 高速铁路无线宽带网络接入网研究 | 第34-48页 |
| ·带宽需求 | 第34页 |
| ·当前技术 | 第34-35页 |
| ·无线和光接入网 | 第35-41页 |
| ·60GHz无线通信的特点与优势 | 第36-38页 |
| ·光接入网络 | 第38-40页 |
| ·业务路由 | 第40-41页 |
| ·和经典方案比较 | 第41页 |
| ·移动小区的概念 | 第41-45页 |
| ·经典切换过程 | 第41-42页 |
| ·高速铁路GSM-R越区切换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 ·移动小区 | 第43-44页 |
| ·基站数量 | 第44-45页 |
| ·基本的光交换结构 | 第45-47页 |
| ·描述 | 第45-46页 |
| ·理论估计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5 高速铁路无线宽带网络聚合网研究 | 第48-65页 |
| ·介绍 | 第48-49页 |
| ·管理系统 | 第49-52页 |
| ·信道预配置 | 第50-51页 |
| ·信道激活 | 第51页 |
| ·信道重配 | 第51-52页 |
| ·网络容量规划和信道路由判决 | 第52-55页 |
| ·网络模型 | 第52-53页 |
| ·业务模型 | 第53页 |
| ·公式:网络容量规划和信道路由判决 | 第53-54页 |
| ·解决方案:整数线性规划ILP | 第54-55页 |
| ·信道预配置和信道激活 | 第55-60页 |
| ·GVRP/GARP协议介绍 | 第55-59页 |
| ·GVRP | 第59-60页 |
| ·G2RP | 第60页 |
| ·执行方面 | 第60页 |
| ·仿真结果 | 第60-64页 |
| ·优化网络容量规划和信道路由判决 | 第60-63页 |
| ·GVRP测试结果 | 第63页 |
| ·G2RP测试结果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总结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作者简历 | 第69-7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