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一)、20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的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 | 第12-13页 |
(二)、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 | 第13-15页 |
(三)、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今的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 | 第15-19页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概述 | 第20-28页 |
第一节 郁达夫小说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21-26页 |
一、前期:唯美占主导 | 第21-23页 |
二、中期:徘徊于唯美与写实间 | 第23-25页 |
三、后期:现实主义占主导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的主要构成 | 第26-28页 |
一、郁达夫小说理论构成 | 第26-27页 |
二、郁达夫小说批评构成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中国小说的世界化 | 第28-32页 |
第一节 小说观念的革新 | 第28-30页 |
一、传统的小说观念概论 | 第28-29页 |
二、郁达夫的小说观念论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小说与欧洲文学 | 第30-32页 |
一、中国现代小说属于欧洲文学系统 | 第30-31页 |
二、中西方现代小说渊流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唯真唯美的小说本体论 | 第32-45页 |
第一节 “小说的生命在于事实的逼真” | 第33-37页 |
一、“现实的真”与“情感的真” | 第34-35页 |
二、对“情感的真”的执著追求 | 第35-36页 |
三、情感真的两层内涵:“体验的真”与“个性的率真”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 | 第37-42页 |
一、艺术追求形式和精神上的美 | 第38-39页 |
二、小说的形式美 | 第39-42页 |
(一)、结构 | 第39-40页 |
(二)、人物 | 第40-41页 |
(三)、背景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小说的社会伦理价值 | 第42-43页 |
一、郁达夫前期的小说社会伦理价值观 | 第42页 |
二、郁达夫中后期的小说社会伦理价值观 | 第42-43页 |
第四节 郁达夫小说本体论的理论价值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表现自我的创作论 | 第45-52页 |
第一节 创造社作家的“自我表现说” | 第45-47页 |
一、创造社作家与德国表现主义 | 第45-46页 |
二、创造社代表作家的“自我表现说” | 第46-47页 |
第二节 郁达夫的“表现自我”主观抒情理论 | 第47-50页 |
一、郁达夫的“表现自我”小说创作论 | 第47-48页 |
二、自叙传小说的开创 | 第48-50页 |
第三节 郁达夫小说创作论的理论价值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小说体式论 | 第52-61页 |
第一节 历史小说论 | 第52-55页 |
一、历史小说的界定 | 第53-54页 |
二、历史小说成立径路 | 第54页 |
三、历史小说与历史史实 | 第54-55页 |
第二节 传记文学论 | 第55-58页 |
一、对传记文学新的解读 | 第55-57页 |
二、日记文学理论 | 第57-58页 |
第三节 郁达夫小说体式论的理论价值 | 第58-61页 |
第六章 小说批评观念研究 | 第61-72页 |
第一节 文艺是天才的造物 | 第61-62页 |
一、文艺与文艺批评 | 第61页 |
二、真假批评家 | 第61-62页 |
第二节 批评家之四德 | 第62-66页 |
一、率真 | 第63-64页 |
二、宽容 | 第64-65页 |
三、同情 | 第65页 |
四、学识 | 第65-66页 |
第三节 情调说 | 第66-68页 |
一、“情调说”的内涵 | 第66-67页 |
二、“情调说”的创作批评实践 | 第67-68页 |
第四节 对自我个性的关注 | 第68-69页 |
一、“个人”的发现与“自我”的关注 | 第68-69页 |
二、求“真”精神 | 第69页 |
第五节 郁达夫小说批评观念的理论价值 | 第69-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