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7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简介 | 第16页 |
·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原理 | 第16-23页 |
·影响电池性能的因素 | 第23-27页 |
·MFC中的微生物 | 第27-32页 |
·阳极中的微生物 | 第27-31页 |
·微生物与阳极间电子传递机理 | 第31-32页 |
·阴极微生物 | 第32页 |
·异化金属还原细菌 | 第32-45页 |
·还原Fe(III)和Mn(IV)的环境 | 第33-35页 |
·电子供体 | 第35-36页 |
·电子受体形式 | 第36-37页 |
·Fe(III)和Mn(IV)还原菌的主要类群 | 第37-42页 |
·Fe(III)和Mn(IV)的还原策略 | 第42-45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5-47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7-69页 |
·材料 | 第47-55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7页 |
·工具酶 | 第47页 |
·试剂盒 | 第47页 |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49-50页 |
·寡核苷酸 | 第50页 |
·分析软件 | 第50-51页 |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 第51-55页 |
·基本方法 | 第55-69页 |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 | 第55-56页 |
·厌氧液体的配置 | 第56-57页 |
·产电菌的富集和分离纯化 | 第57-58页 |
·超嗜热菌的富集分离与表征 | 第58-59页 |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59页 |
·16S rDNA和gyrB基因的扩增 | 第59-60页 |
·菌落PCR | 第60-61页 |
·细菌新种的鉴定分析 | 第61-65页 |
·EP1 菌株的产电能力分析 | 第65-66页 |
·数据分析与计算 | 第66-69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69-101页 |
·海洋产电微生物菌种的富集、分离和鉴定 | 第69-7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4页 |
·讨论 | 第74-77页 |
·一种产电菌新种:厦门希瓦氏菌(Shewanell xiamenensis)的描述 | 第77-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4页 |
·讨论 | 第84-86页 |
·厦门希瓦氏菌新种的描述 | 第86-87页 |
·一株超嗜热Fe(III)还原菌的分离与表征 | 第87-9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89页 |
·讨论 | 第89-91页 |
·产电微生物在MFC中的应用 | 第91-10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1-97页 |
·讨论 | 第97-10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4页 |
附录 | 第114-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