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塌陷型水域水质控制因素研究--以淮南矿区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9页 |
| 1 绪论 | 第19-26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路线 | 第21-2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 2 理论背景 | 第26-34页 |
| ·基本概念 | 第26-27页 |
| ·浅层地下水 | 第26页 |
| ·采空塌陷区 | 第26页 |
| ·矿震 | 第26-27页 |
| ·矿井排水 | 第27页 |
| ·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 ·波动理论 | 第27-32页 |
| ·碰撞理论 | 第32-34页 |
| 3 研究区概况 | 第34-39页 |
| ·位置与交通 | 第34页 |
| ·矿业布局 | 第34-35页 |
| ·自然与社会经济 | 第35-37页 |
| ·地形地貌 | 第35-36页 |
| ·气候特征 | 第36-37页 |
| ·水文概况 | 第37-38页 |
| ·地表水系 | 第37-38页 |
| ·地下水类型 | 第38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8-39页 |
| 4 污染源分析 | 第39-45页 |
| ·污染源种类 | 第39-40页 |
| ·工业污染源 | 第39-40页 |
| ·矿业污染源 | 第40页 |
| ·农业污染源 | 第40页 |
| ·生活污染源 | 第40页 |
| ·污染源形状 | 第40-41页 |
| ·污染源分布 | 第41-42页 |
| ·污染物种类 | 第42-43页 |
| ·污染途径 | 第43-45页 |
| ·污染方式 | 第43-44页 |
| ·污染途径 | 第44-45页 |
| 5 淮南矿区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 | 第45-53页 |
| ·第四系地质 | 第45-46页 |
| ·第四系水文地质 | 第46-47页 |
| ·深层含水组 | 第46页 |
| ·中深层合水组 | 第46页 |
| ·浅层含水组 | 第46-47页 |
| ·浅层地下水补迳排特征 | 第47-50页 |
| ·补给特征 | 第47-48页 |
| ·迳流特征 | 第48-49页 |
| ·排泄特征 | 第49-50页 |
| ·浅层地下水背景值 | 第50-53页 |
| ·背景值定义 | 第50-51页 |
| ·背景值确定原则 | 第51页 |
| ·背景值含量 | 第51-53页 |
| 6 研究方法及水质现状 | 第53-61页 |
|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53-55页 |
| ·材料和试验方法 | 第55-57页 |
| ·采样点的设置 | 第55-56页 |
| ·指标选取 | 第56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56页 |
| ·水样预处理 | 第56页 |
| ·采样时间 | 第56页 |
| ·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 ·塌陷水域水质现状 | 第57-61页 |
| 7 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61-65页 |
| 8 煤矿塌陷水域水质控制因素研究 | 第65-81页 |
| ·采矿因素对水质的控制作用 | 第65-78页 |
| ·矿区固废及矿井排水对水质的控制作用 | 第65-66页 |
| ·矿震对水质的控制作用 | 第66-78页 |
| ·塌陷年龄对水质的控制作用 | 第78-79页 |
| ·面源污染对水质的控制作用 | 第79-81页 |
| 9 结论 | 第81-82页 |
| ·主要结论 | 第81页 |
| ·不足及展望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作者简介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