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试验地概况及栽培品种 | 第31页 |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产量性能关键参数动态测定及计算 | 第32-33页 |
·产量性能关键参数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叶面积(LAI)动态特征及其定量分析 | 第35-41页 |
·不同密度群体 LAI 动态变化 | 第35-36页 |
·群体密度与 LAI_(MAX) 的回归分析 | 第36-37页 |
·不同密度群体的相对化 LAI 动态模拟 | 第37-38页 |
·不同密度群体的 MLAI | 第38-39页 |
·不同密度群体 LAI 动态变化速率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生育期(D)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41-47页 |
·小麦、玉米各生育时期的记载 | 第41-42页 |
·小麦、玉米 D 的相对化处理与共性模型的筛选 | 第42-44页 |
·小麦、玉米不同熟期品种的相对化 D 模型参数分析 | 第44-45页 |
·相对化 D 动态模型的检验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及其定量分析 | 第47-54页 |
·小麦、玉米群体 DW 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小麦、玉米 DW 动态“归一化”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小麦、玉米的不同品种与不同密度的归一化DW 动态模型关键参数分析 | 第49-50页 |
·相对化 DW 动态模型的检验与应用 | 第50-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穗数(EN)形成的动态特征及定量分析 | 第54-60页 |
·基本苗对群体成穗数的影响 | 第54-55页 |
·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分蘖动态的影响 | 第55页 |
·冬小麦群体茎数的相对化处理与模型筛选 | 第55-57页 |
·冬小麦不同品种和密度处理间群体的茎数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57页 |
·相对化茎数动态模型的检验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粒重(GW)动态特征及其定量分析 | 第60-68页 |
·小麦、玉米灌浆过程中粒重(GW)变化特征 | 第60-61页 |
·小麦、玉米 GW“归一化”处理与最佳共性模型的筛选 | 第61-62页 |
·小麦、玉米的不同品种与不同密度的相对化GW 动态模型关键参数分析 | 第62-64页 |
·相对化 GW 动态模型的检验与应用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八章 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对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及高产技术体系 | 第68-77页 |
·不同品种类型对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 | 第69-70页 |
·不同密度对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 | 第70-71页 |
·不同播种/收获时期对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 | 第71-73页 |
·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性能构成特点 | 第73-74页 |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一体化超高产技术体系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7-84页 |
·讨论 | 第77-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作者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