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贵州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导言 | 第8-13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合作金融相关理论及国外实践模式 | 第13-21页 |
·合作金融的基本理论 | 第13-17页 |
·合作金融的概念 | 第13页 |
·合作金融的优势和原则 | 第13-15页 |
·合作金融的组织形式 | 第15-16页 |
·合作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区别 | 第16页 |
·农村信用社的效用函数 | 第16-17页 |
·国外合作金融模式及启示 | 第17-21页 |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模式 | 第17-19页 |
·国外合作金融体系的共同特征 | 第19页 |
·国外合作金融的启示 | 第19-21页 |
3 贵州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轨迹透视 | 第21-29页 |
·贵州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5) | 第21页 |
·曲折前进阶段(1956-1978) | 第21-22页 |
·农业银行"基层机构"阶段(1979-1995) | 第22-23页 |
·自立发展阶段(1996——2003) | 第23页 |
·深化改革阶段(2003——至今) | 第23-24页 |
·贵州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成就 | 第24-29页 |
·从业人员不断壮大,网点遍步农村 | 第25页 |
·资产规模不断壮大,确立支农主力军地位 | 第25-27页 |
·逐步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 | 第27-29页 |
4 贵州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障碍 | 第29-43页 |
·贷款服务问题 | 第29-33页 |
·贷款难问题依旧存在 | 第29-30页 |
·贷款政策问题 | 第30-33页 |
·资产质量存在问题,不良贷款消化方法不当 | 第33-35页 |
·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 第35-39页 |
·"三会"形同虚设 | 第35-37页 |
·股权结构不合理,投资股偏低 | 第37-38页 |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 第38-39页 |
·省级政府难以把握"度",政企难以分开 | 第39-40页 |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中间业务构成单一 | 第40-42页 |
·中间业务构成单一 | 第40-41页 |
·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专业人才匮乏 | 第41-42页 |
·缺乏有效的政策法规支持 | 第42-43页 |
5 贵州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 第43-52页 |
·贵州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原则 | 第43页 |
·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原则 | 第43页 |
·坚持合作制原则 | 第43页 |
·改变经营策略 | 第43-46页 |
·深入调研,掌握农户信息,扩大抵押品范围 | 第43-44页 |
·制定符合省情的贷款利率 | 第44页 |
·积极扩展中间业务范围 | 第44-45页 |
·开展多元化投资道路 | 第45页 |
·改善经营环境 | 第45页 |
·促进农村信用社与非正规金融的联系 | 第45-46页 |
·提高资本充足率,消化不良贷款 | 第46-47页 |
·增加资产透明度,有效扩充资本规模 | 第46页 |
·提高经营效益,实现扭亏为盈 | 第46页 |
·改进风险管理模式 | 第46-47页 |
·设立新的评估体系 | 第47页 |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避免行政化倾向 | 第47-49页 |
·调整股权结构,完善股权设置 | 第47-48页 |
·准确把握省级联社的职能定位,避免行政化管理 | 第48页 |
·优化治理结构 | 第48-49页 |
·加大政府支持农信社力度 | 第49-50页 |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 第49页 |
·新型农业保险及时跟进 | 第49-50页 |
·健全农信社法制环境 | 第50页 |
·加大人力资源培养 | 第50-52页 |
·加强对现有职工的职业培训 | 第50-51页 |
·广招人才,增强职工整体素质 | 第51页 |
·建立农信社薪酬激励约束机制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