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莺莺传》的创作与唐代文人的婚恋观 | 第9-17页 |
第一节 唐代社会文化概述 | 第9-11页 |
一、唐代市民阶层的初步形成与社会思想观念的新变 | 第9-10页 |
二、唐代文人心态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唐代文人自相矛盾的婚恋观 | 第11-13页 |
一、在赞赏男性风流的同时,又要求男性忍情 | 第11-12页 |
二、在想象女性痴情的同时,又期望女性守礼 | 第12-13页 |
第三节 《莺莺传》创作意图与情节、人物的矛盾 | 第13-17页 |
一、《莺莺传》的创作意图 | 第14页 |
二、以情欲为表现中心的故事情节 | 第14-15页 |
三、情欲放纵的男女主人公形象 | 第15页 |
四、欣赏和崇尚情爱的环境描写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宋代社会文化与崔张故事的流传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宋代社会文化概述 | 第17-19页 |
一、宋代市民阶层的壮大及市民文化的兴起 | 第17页 |
二、宋代文人的社会组成及社会心理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崔张故事在宋代的咏唱 | 第19-23页 |
一、秦观《调笑转踏·莺莺》对崔张故事的取舍 | 第20页 |
二、毛滂《调笑转踏·莺莺》对《莺莺传》创作意图的反对 | 第20-21页 |
三、赵令畴《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对崔张故事的认识和评价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宋代文人与市民趋同的婚恋观 | 第23-26页 |
一、体认并肯定男女私情 | 第23-24页 |
二、忠于情爱而鄙薄功名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金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渗入与崔张故事的发展 | 第26-38页 |
第一节 金代社会文化概述 | 第26-30页 |
一、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社会的渗入 | 第26-28页 |
二、北方少数民族婚俗传入对中原社会婚姻观念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婚姻观念变化导致崔张故事的新变 | 第30-38页 |
一、婚恋活动中传统礼教发生了整体性的松驰 | 第30-32页 |
二、男性的婚恋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第32-34页 |
三、女性在婚恋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 第34-38页 |
第四章 元代民族文化大融合与崔张故事的定型 | 第38-49页 |
第一节 元代社会文化概述 | 第38-42页 |
一、元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婚姻观念的多元化 | 第38-41页 |
二、元代文人社会地位及心态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元代异族入侵背景下汉族文人回归礼教的婚恋观 | 第42-45页 |
一、对儒家传统礼教的回归 | 第43-44页 |
二、调和爱情和功名的努力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王西厢》对《董西厢》的改编 | 第45-49页 |
一、关于张生的情节变化 | 第45-46页 |
二、关于莺莺的情节变化 | 第46页 |
三、关于红娘的情节变化 | 第46-47页 |
四、关于老夫人的情节变化 | 第47-48页 |
五、关于兵围普救寺的情节变化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一:在职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论文目录 | 第53页 |
附录二:在职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