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引言 | 第11页 |
·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的结构与性质 | 第11-13页 |
·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的结构 | 第11-12页 |
·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的性质 | 第12-13页 |
·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的制备 | 第13-18页 |
·物理方法 | 第13页 |
·化学方法 | 第13-15页 |
·酶法 | 第15-18页 |
·脂肪酶催化反应机理 | 第18页 |
·单甘油酯提纯的方法 | 第18-20页 |
·分子蒸馏法 | 第18-19页 |
·溶剂结晶分离法 | 第19页 |
·柱层析分离法 | 第19页 |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第19-20页 |
·单甘油酯的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化学方法 | 第20页 |
·薄层色谱法 | 第20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20-21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1页 |
·单甘油酯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其应用 | 第21-23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21-22页 |
·单甘酯的应用 | 第22-2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单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甘油合成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 | 第25-49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材料 | 第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 第26-27页 |
·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的合成 | 第27-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7页 |
·猪胰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甘油合成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 | 第31-37页 |
·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甘油合成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 | 第37-42页 |
·黑曲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甘油合成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 | 第42-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复合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甘油合成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 | 第49-69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3页 |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 第50页 |
·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的合成 | 第50-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7页 |
·猪胰脂肪酶与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复合催化樟树籽仁油和甘油合成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 | 第53-58页 |
·猪胰脂肪酶与黑曲脂肪酶复合催化樟树籽仁油和甘油合成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 | 第58-62页 |
·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与黑曲脂肪酶复合催化樟树籽仁油和甘油合成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的成分分析 | 第69-83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69-70页 |
·材料 | 第69页 |
·主要试剂 | 第6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9-70页 |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薄层层析 | 第70页 |
·红外检测 | 第70页 |
·气质联用 | 第70-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81页 |
·单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制备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的检测分析 | 第71-77页 |
·复合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制备单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的检测分析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结论 | 第83-86页 |
·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