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水电站土地复垦项目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8-30页 |
·基本概念 | 第18-21页 |
·土地复垦 | 第18页 |
·土地评价 | 第18页 |
·土地质量 | 第18页 |
·土地适宜性 | 第18-19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19页 |
·其他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基本理论 | 第21-26页 |
·土地复垦规划 | 第21-24页 |
·土地评价 | 第24-25页 |
·规划效益分析 | 第25-26页 |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26-30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空间数据处理过程 | 第26-27页 |
·空间分析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本论文使用的GIS软件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土地复垦技术体系研究 | 第30-36页 |
·土地复垦质量要求 | 第30页 |
·预防控制措施 | 第30-31页 |
·勘测设计阶段的预防控制措施 | 第30-31页 |
·施工建设阶段的预防控制措施 | 第31页 |
·复垦措施 | 第31-35页 |
·工程技术措施 | 第31-33页 |
·生物措施 | 第33-34页 |
·化学措施 | 第34-35页 |
·监测和管护措施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 | 第36-48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 第36-37页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6页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 | 第36-37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 第37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原则 | 第37-38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 第38-39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与评价类别 | 第41-43页 |
·联合国的土地适宜性分类 | 第41-43页 |
·我国的土地适宜性分类 | 第43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参评因子的选取 | 第43-45页 |
·参评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45-47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型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实证论证 | 第48-66页 |
·实例的概况 | 第48-49页 |
·实例的性质 | 第48页 |
·自然概况 | 第48-49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9页 |
·土地复垦方案编写的基础资料 | 第49页 |
·项目组成情况和占地面积确定 | 第49-50页 |
·临时地块空间位置和空间属性的确定 | 第50-56页 |
·临时地块确定的依据 | 第50-52页 |
·临时地块的空间位置 | 第52-54页 |
·临时地块的属性分析 | 第54-55页 |
·临时地块的占地情况汇总 | 第55-56页 |
·项目区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56-60页 |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原则 | 第56-57页 |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依据 | 第57页 |
·评价单元类型划分方法的确定 | 第57-58页 |
·评价单元划分结果 | 第58-59页 |
·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及参评因素的选择 | 第59-60页 |
·项目区土地复垦方向规划 | 第60-66页 |
·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参评因素分级指标和评价结果 | 第60-62页 |
·土地复垦单元及规划方向 | 第62-66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6-68页 |
·总结 | 第66-67页 |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