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7-9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3页 |
第2章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13-27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20页 |
·社会性软件 | 第13-15页 |
·非正式学习 | 第15-18页 |
·学习环境 | 第18-20页 |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社会建构理论 | 第20-21页 |
·六度分隔理论与150法则 | 第21页 |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21-22页 |
·对话理论 | 第22页 |
·扎根理论 | 第22-23页 |
·已有理论模型 | 第23-27页 |
·Pettenati和Ranieri构建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网络协作的模型 | 第23-24页 |
·支持模型的工具和技术 | 第24-27页 |
第3章 实例和个案的选取 | 第27-33页 |
·译言 | 第27-33页 |
·译言介绍 | 第27页 |
·技术构架和平台构成 | 第27-33页 |
第4章 个案分析 | 第33-71页 |
·前期调查——译言参与者动机调查 | 第33-35页 |
·调查的概况 | 第33页 |
·数据分析过程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身份、参与必要条件——参与者资料调查 | 第35-40页 |
·调查概况 | 第35页 |
·数据分析过程 | 第35-38页 |
·结论 | 第38-40页 |
·问卷调查的统计 | 第40-47页 |
·调查概况 | 第40页 |
·数据分析过程 | 第40-47页 |
·结论 | 第47页 |
·获取、分享行为——阅读、评论和眉批榜的调查 | 第47-53页 |
·调查概况 | 第47页 |
·数据分析过程 | 第47-53页 |
·小结 | 第53页 |
·反馈行为——眉批排行榜的统计调查 | 第53-57页 |
·调查概况 | 第53页 |
·数据分析过程 | 第53-57页 |
·结论 | 第57页 |
·小组成员的角色构成——优秀小组调查 | 第57-67页 |
·调查概况 | 第57页 |
·数据分析过程 | 第57-66页 |
·总结 | 第66-67页 |
·平台的作用——对名人堂的问卷调查 | 第67-71页 |
·调查概况 | 第67页 |
·数据分析过程 | 第67-69页 |
·总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模型的构建 | 第71-83页 |
·微观层次下的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环境 | 第71-72页 |
·参与者 | 第71页 |
·小组 | 第71-72页 |
·信息 | 第72页 |
·活动 | 第72页 |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构建 | 第72-78页 |
·模型设计思路 | 第73页 |
·模型概述 | 第73-74页 |
·社会网络层 | 第74-77页 |
·组织协作管理层 | 第77-78页 |
·模型验证与反思 | 第78-83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78-80页 |
·社会性软件在环境中的作用 | 第80页 |
·促进环境建设的策略 | 第80-8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83-85页 |
·研究结论 | 第83-84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编书籍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