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蒿提取物微乳剂的研制及其杀螨活性评价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1 植物源杀螨剂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瑞香科 | 第11-12页 |
| ·楝科 | 第12页 |
| ·茄科 | 第12页 |
| ·豆科 | 第12-13页 |
| ·菊科 | 第13页 |
| ·藜科 | 第13页 |
| ·蒺藜科 | 第13-14页 |
| ·卫矛科 | 第14页 |
| ·其它杀螨植物 | 第14页 |
| 2 黄花蒿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黄花蒿生物学习性 | 第14-15页 |
| ·黄花蒿医用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黄花蒿农用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3 农约微乳剂的开发 | 第17-19页 |
| ·现代农药剂型发展趋势 | 第17页 |
| ·农药微乳剂概述 | 第17-18页 |
| ·农药微乳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4 论文设计思路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黄花蒿丙酮提取物微乳剂的配制 | 第21-35页 |
| 1 材料 | 第21-22页 |
| ·供试植物材料 | 第21页 |
| ·供试试剂 | 第21页 |
| ·供试乳化剂 | 第21-22页 |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 2 方法 | 第22-23页 |
| ·黄花蒿叶丙酮提取物的提取过程 | 第22页 |
| ·溶剂的选择 | 第22页 |
| ·乳化剂种类的确定 | 第22-23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3页 |
| ·不同水质对制剂的影响 | 第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 ·微乳剂中提取物含量的确定 | 第23页 |
| ·溶剂的选择 | 第23-25页 |
| ·乳化剂的选择 | 第25-27页 |
| ·正交试验 | 第27-29页 |
| ·二次正交试验 | 第29-32页 |
| ·不同水质对制剂的影响 | 第32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5%黄花蒿提取物微乳剂的质量检测与分析 | 第35-43页 |
| 1 材料 | 第35页 |
| ·供试药品 | 第35页 |
| ·供试试剂 | 第35页 |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 2 方法 | 第35-38页 |
| ·东莨菪内酯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 ·添加回收率测定 | 第36页 |
| ·分析方法精密度测定 | 第36-37页 |
| ·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 | 第37页 |
| ·热贮稳定性测定 | 第37页 |
| ·低温稳定性测定 | 第37页 |
| ·乳液稳定性测定 | 第37页 |
| ·透明温度范围测定 | 第37页 |
| ·pH值范围 | 第37-3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 ·东莨菪内酯含量的测定 | 第38-40页 |
| ·低温稳定性 | 第40页 |
| ·热贮稳定性 | 第40-41页 |
| ·乳液稳定性 | 第41页 |
| ·透明温度范围 | 第41页 |
| ·pH值范围 | 第41-42页 |
| ·5%黄花蒿提取物微乳剂的质量技术指标 | 第42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5%黄花蒿提取物微乳剂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 第43-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供试药剂 | 第43页 |
| ·供试生物 | 第43页 |
|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 ·对朱砂叶螨不同螨态的触杀活性 | 第44-48页 |
| ·对柑橘全爪螨成螨触杀活性测定 | 第48-49页 |
| ·对酢浆草岩螨触杀活性测定 | 第49-50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5%黄花蒿提取物微乳剂的田间防效 | 第51-5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 ·供试药剂 | 第51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51页 |
| ·防治对象 | 第51页 |
| ·试验设计 | 第51-52页 |
| ·统计方法 | 第52-5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 ·防治朱砂叶螨盆栽试验结果 | 第53-54页 |
| ·防治朱砂叶螨田间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 ·防治柑橘全爪螨田间试验结果 | 第55-57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