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 我国现行民法有关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的规范性分析 | 第14-22页 |
(一) 人格权及人格权的财产利益概述 | 第14-16页 |
1.人格权的概念 | 第14页 |
2.人格权的分类 | 第14-15页 |
3.人格权的财产利益 | 第15-16页 |
(二) 我国关于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的不足 | 第16-22页 |
1.侵权损害赔偿之诉 | 第16-18页 |
2.不当得利返还之诉 | 第18-22页 |
三、 国外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的两种模式 | 第22-28页 |
(一) 美国法上的公开权 | 第22-25页 |
1.公开权的前身——隐私权的产生 | 第22-23页 |
2.公开权的产生及其性质 | 第23-24页 |
3.公开权的保护方式 | 第24-25页 |
(二) 德国的统一权利模式 | 第25-28页 |
1.具体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 | 第25-26页 |
2.一般人格权的产生 | 第26-27页 |
3.具体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的关系 | 第27页 |
4.人格权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 | 第27-28页 |
四、 我国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方式探讨 | 第28-34页 |
(一) 两种人格权保护模式对我国的启迪与借鉴 | 第28-30页 |
1.我国借鉴美国公开权制度是否可行 | 第28-29页 |
2.我国借鉴德国统一权利模式的可行性 | 第29-30页 |
(二) 我国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的构想 | 第30-34页 |
1.请求权基础的选择及损失计算方式 | 第30-32页 |
2.人格权财产利益的转让 | 第32页 |
3.死者人格权财产利益的继承与保护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