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以杭州天目山自然风景区为例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表目录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自然景区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 第12页 |
·生态安全预警理论对自然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 第12-13页 |
·生态安全预警理论在自然景区中的应用颇显不足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44页 |
·生态安全 | 第18-28页 |
·生态安全的定义 | 第18-21页 |
·生态安全的内涵和本质 | 第21-22页 |
·生态安全的特点 | 第22-23页 |
·生态安全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生态安全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国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国内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生态安全预警 | 第28-33页 |
·生态安全预警定义 | 第28页 |
·生态安全预警基本原则 | 第28-30页 |
·生态安全预警类型 | 第30-32页 |
·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 第32-33页 |
·生态安全预警研究进展 | 第33页 |
·旅游地生态安全 | 第33-42页 |
·旅游地生态安全的定义 | 第34页 |
·旅游地生态安全问题与生态安全对策 | 第34-35页 |
·旅游地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5-36页 |
·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研究进展 | 第36-37页 |
·旅游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 第37-42页 |
·自然景区生态安全 | 第42-44页 |
·自然景区生态安全定义 | 第42页 |
·自然景区生态安全研究 | 第42-43页 |
·自然景区生态安全研究小结 | 第43-44页 |
3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 第44-54页 |
·访谈 | 第44-47页 |
·景区管理者访谈 | 第44页 |
·访谈小结 | 第44-45页 |
·初始量表的提出 | 第45-47页 |
·问卷设计 | 第47-48页 |
·问卷设计的目的和思路 | 第47页 |
·量表设计过程 | 第47页 |
·量表设计 | 第47-48页 |
·问卷前测 | 第48-49页 |
·前测数据的分析方法 | 第48页 |
·前测的分析结果 | 第48-49页 |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 第49-54页 |
·数据的收集方法 | 第49-50页 |
·数据的分析方法 | 第50-54页 |
4 自然景区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74页 |
·自然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景区内外游客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 | 第54页 |
·接待设施运行对景区环境的影响 | 第54-55页 |
·景区所在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影响 | 第55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与分析 | 第55-57页 |
·指标选取方法 | 第55-57页 |
·统计分析 | 第57-70页 |
·样本描述 | 第57-58页 |
·描述统计性分析 | 第58-59页 |
·因子分析 | 第59-65页 |
·信度分析 | 第65-66页 |
·方差分析 | 第66-70页 |
·自然景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0-74页 |
·预警指标体系项目层的说明 | 第71页 |
·预警指标体系指标层的说明 | 第71-74页 |
5 实证研究 | 第74-84页 |
·研究区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概况 | 第74页 |
·评价路线 | 第74-81页 |
·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法求解步骤 | 第74-78页 |
·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 | 第78-79页 |
·确定预警的警度区间 | 第79页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79-81页 |
·评定量值的计算 | 第81页 |
·预警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总体状态分析 | 第81页 |
·子系统各要素评价结果 | 第81-84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4-88页 |
·研究结论 | 第84页 |
·研究管理应用 | 第84-85页 |
·研究局限 | 第85-86页 |
·研究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附录 | 第94-100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