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1. 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作用机制研究的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20页 |
·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和研究路线 | 第22-31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3页 |
·论文的研究路线 | 第23页 |
·论文的研究结构 | 第23-31页 |
2. 现代经济周期波动理论模型综述与启示 | 第31-63页 |
·Solow-Harrod经济增长模型 | 第31-39页 |
·主要变量与模型 | 第31页 |
·模型描述 | 第31-32页 |
·Solow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32-34页 |
·储蓄率的冲击效应 | 第34-39页 |
·Solow-Harrod经济增长模型的扩展 | 第39-47页 |
·模型描述 | 第39-41页 |
·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41-43页 |
·贴现率降低的冲击效应 | 第43-45页 |
·政府购买的作用 | 第45-47页 |
·实际经济周期波动模型 | 第47-52页 |
·实际经济周期波动模型的描述 | 第47-48页 |
·模型中的家庭行为 | 第48-50页 |
·模型的波动行为 | 第50-52页 |
·货币经济周期模型 | 第52-58页 |
·模型描述 | 第52-55页 |
·模型的作用影响 | 第55-58页 |
·政治经济周期模型 | 第58-60页 |
·经济周期波动模型中的经济政策启示 | 第60-63页 |
3. 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化事实 | 第63-88页 |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化事实 | 第63-68页 |
·我国一些调控经济波动的经济政策作用的典型化事实 | 第68-71页 |
·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中的结构转变的计量检验 | 第71-85页 |
·我国经济波动中的结构转变点的存在性检验 | 第72-77页 |
·我国经济波动中的区制转移现象的计量检验 | 第77-85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85-88页 |
4. 我国经济波动过程中的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与传导机制 | 第88-106页 |
·我国经济波动中的经济变量的事实描述 | 第88-91页 |
·我国宏观财政经济政策变量及其内涵 | 第88-89页 |
·我国宏观货币经济变量及其内涵 | 第89-90页 |
·我国宏观收入政策与贸易政策变量与内涵 | 第90页 |
·我国经济波动中宏观经济指标变量及其内涵 | 第90-91页 |
·AD-AS曲线模型 | 第91-98页 |
·IS曲线 | 第91-93页 |
·LM曲线 | 第93-94页 |
·IS-LM曲线模型 | 第94-96页 |
·AD-AS曲线 | 第96-98页 |
·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传导机制 | 第98-103页 |
·结论与经济政策启示 | 第103-106页 |
5.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的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与有效性检验 | 第106-128页 |
·宏观货币政策的作用目标与机制 | 第106-110页 |
·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经验性评述 | 第110-112页 |
·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计量检验 | 第112-126页 |
·变量数据描述与模型描述 | 第113-117页 |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结果 | 第117-126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126-128页 |
6.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的财政政策作用机制与有效性检验 | 第128-152页 |
·我国财政政策的作用目标与机制 | 第128-131页 |
·我国财政政策实践的经验性评述 | 第131-135页 |
·我国财政政策作用的有效性计量检验 | 第135-149页 |
·数据描述与经济变量选择 | 第135-138页 |
·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 | 第138-143页 |
·财政政策对产出和价格波动的有效性检验 | 第143-146页 |
·财政货币政策对产出和价格波动的有效性的比较分析 | 第146-149页 |
·结论与经验启示 | 第149-152页 |
7.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长波轨迹和宏观经济调控模式选择 | 第152-178页 |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长波特征 | 第152-158页 |
·我国国家经济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 第158-160页 |
·经济增长过程中不确定性与产出增长的计量分析 | 第160-171页 |
·数据与模型描述 | 第161-165页 |
·ARIMA-GARCH-M模型估计 | 第165-171页 |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选择 | 第171-176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176-178页 |
8. 总结 | 第178-188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78-18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86-187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87-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