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三、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五、主要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信用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39页 |
第一节 信用及信用制度的基本界定 | 第13-29页 |
一、信用的界定 | 第13-24页 |
二、信用制度的界定 | 第24-29页 |
第二节 信用及信用制度相关理论的考察 | 第29-39页 |
一、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 第29-31页 |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有关信用的理论学说 | 第31-37页 |
三、国内信用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成果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美国信用制度及其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 第39-75页 |
第一节 美国信用制度考察 | 第39-58页 |
一、美国信用制度的正式约束——与信用相关的重要法律和规则 | 第40-46页 |
二、美国信用制度中的非正式约束 | 第46-51页 |
三、美国信用制度的实施机制 | 第51-57页 |
四、美国信用制度的特点 | 第57-58页 |
第二节 美国次贷危机剖析 | 第58-75页 |
一、次贷危机的成因 | 第59-66页 |
二、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及影响路径 | 第66-68页 |
三、次贷危机中暴露的美国信用制度问题 | 第68-72页 |
四、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 第72-75页 |
第四章 中国转型期信用活动现状描述及分析 | 第75-98页 |
第一节 中国改革现阶段的历史定位 | 第75-77页 |
一、转型的内涵 | 第75-76页 |
二、中国改革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 第76-77页 |
第二节 转型时期我国信用活动现状描述 | 第77-82页 |
一、我国信用缺失问题严重,信用危机四伏 | 第77-80页 |
二、社会信用缺失的危害 | 第80-82页 |
第三节 转型时期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82-89页 |
一、信用缺失的历史文化根源 | 第82-86页 |
二、社会转型是社会信用缺失的现实诱因 | 第86-87页 |
三、产权缺失是我国目前信用危机严重的最主要原因 | 第87-88页 |
四、信用法制建设滞后,执法不严是我国信用缺失的法制根源 | 第88-89页 |
第四节 转型时期我国建设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89-98页 |
一、信用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第89-94页 |
二、我国当前信用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 | 第94-98页 |
第五章 转型时期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98-124页 |
第一节 社会信任——信用制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 第98-103页 |
一、社会资本 | 第98-100页 |
二、社会信任 | 第100-101页 |
三、社会信任是信用制度建设和有效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 第101-102页 |
四、我国转型时期社会信任危机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现代产权制度——信用制度建设的基础 | 第103-111页 |
一、产权与产权理论 | 第103-105页 |
二、产权制度及其对信用制度建设的作用机理 | 第105-108页 |
三、现代产权制度是转型期中国建立信用制度的基础 | 第108-111页 |
第三节 法律体系——信用制度建设的法制保障 | 第111-112页 |
一、信用法律法规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11页 |
二、信用法律法规是推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动力 | 第111页 |
三、信用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行动规范和法律保障 | 第111-112页 |
第四节 政府——信用制度建设的主导力量 | 第112-120页 |
一、政府信用在信用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 第112-118页 |
二、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在信用制度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第118-119页 |
三、政府在信用制度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 第119-120页 |
第五节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信用制度建设的技术支撑 | 第120-124页 |
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一种交互决定关系 | 第120-121页 |
二、信息技术是信用制度建设的技术支撑 | 第121-124页 |
第六章 转轨时期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总体框架 | 第124-138页 |
第一节 转型时期我国信用制度模式的设计思路 | 第124-127页 |
一、发达国家典型信用制度模式考察 | 第124-125页 |
二、我国转型时期信用制度建设的思路 | 第125-127页 |
第二节 转型时期我国信用制度安排的总体框架 | 第127-138页 |
一、正式的信用制度安排 | 第127-133页 |
二、非正式信用制度安排 | 第133-135页 |
三、信用制度的实施机制 | 第135-138页 |
第七章 转型时期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途径 | 第138-154页 |
一、倡导信用文化,加强信用意识的宣传与教育 | 第138-139页 |
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 第139-142页 |
三、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信力 | 第142-144页 |
四、形成信用监管体系,加强对信用行业有效监管 | 第144-148页 |
五、大力发展征信服务产业 | 第148-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 第162-163页 |
中文摘要 | 第163-166页 |
ABSTRACT | 第166-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