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二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三 目录 | 第8-12页 |
| 四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 五 论文正文 | 第14-60页 |
| 前言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人脂联素球状结构域的重组表达、纯化及功能鉴定 | 第16-36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6-19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6-17页 |
| ·组织、质粒、菌株及载体 | 第17页 |
| ·实验动物 | 第17页 |
| ·相关试剂 | 第17-18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8-19页 |
|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第1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9-24页 |
| ·人脂联素球状区基因的克隆 | 第19-22页 |
| ·人脂肪组织RNA的抽提 | 第19页 |
| ·逆转录反应 | 第19-20页 |
| ·PCR扩增gAPN基因 | 第20页 |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20页 |
| ·pET22b表达载体质粒的抽提 | 第20-21页 |
| ·gAPN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1-22页 |
| ·gAPN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22-23页 |
| ·gAPN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初步诱导表达 | 第22页 |
| ·gAPN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 | 第22-23页 |
| ·gAPN蛋白最佳的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23页 |
| ·gAPN蛋白的纯化 | 第23页 |
| ·重组gAPN蛋白的鉴定 | 第23-24页 |
| ·SDS-PAGE电泳鉴定和浓度测定 | 第23页 |
| ·Western印迹鉴定 | 第23-24页 |
| ·重组gAPN蛋白生物学活性鉴定 | 第24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24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4-33页 |
| ·gAPN基因的克隆 | 第24-28页 |
| ·人脂肪组织总RNA的抽提 | 第24页 |
| ·PCR扩增gAPN基因 | 第24-25页 |
| ·pET22b/gAPN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5-26页 |
| ·pET22b/gAPN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26-28页 |
| ·gAPN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28-33页 |
| ·gAPN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初步诱导表达 | 第28页 |
| ·gAPN重组蛋白最佳的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28-30页 |
| ·gAPN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30页 |
| ·gAPN重组蛋白的鉴定 | 第30-33页 |
| 4 讨论 | 第33-35页 |
| 5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二章 人血浆脂联素定量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6-49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 ·相关试剂 | 第36-37页 |
| ·临床标本 | 第37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7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 ·配对抗体的选择 | 第37-38页 |
| ·抗APN单抗(MAB1065)的生物素化 | 第38页 |
| ·生物素标记效率的检测 | 第38-39页 |
| ·APN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39-40页 |
| ·包被抗体、检测抗体和HRP标记链霉素最佳浓度的选择 | 第39页 |
| ·反应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39页 |
| ·反应稀释液的优化 | 第39-40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页 |
| ·准确性试验 | 第40页 |
| ·灵敏性试验 | 第40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40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40-41页 |
| ·批内变异系数 | 第40页 |
| ·批间变异系数 | 第40-41页 |
| ·回收性试验 | 第41页 |
| ·方法对比试验 | 第41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41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41-46页 |
| ·APN单抗(MAB1065)的生物素化效率 | 第41页 |
| ·APN 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41-43页 |
| ·包被抗体、检测抗体和HRP标记链霉素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 ·反应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42-43页 |
| ·反应稀释液的优化 | 第43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3页 |
| ·准确性试验 | 第43-44页 |
| ·灵敏性试验 | 第44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44-45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45页 |
| ·回收性试验 | 第45页 |
| ·方法对比试验 | 第45-46页 |
| 4 讨论 | 第46-47页 |
| 5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研究 | 第49-59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 ·相关试剂 | 第49-50页 |
| ·临床标本 | 第50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 ·标本准备 | 第50-51页 |
| ·血清基本临床指标的检测 | 第51页 |
| ·血清APN浓度的测定 | 第51-52页 |
|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定量评分方法 | 第52页 |
| ·统计分析 | 第52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52-57页 |
| ·非CHD组和CHD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第52-53页 |
| ·非CHD组和CHD组实验室资料的比较 | 第53页 |
| ·定量ELISA方法检测血清APN的标准曲线 | 第53-54页 |
| ·非CHD组和CHD组APN水平比较 | 第54页 |
| ·Gensini积分分组血清APN水平比较 | 第54-56页 |
| ·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56-57页 |
| 4 讨论 | 第57-58页 |
| 5 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六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七 综述 | 第64-73页 |
| 八 致谢 | 第73-74页 |
| 九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