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盆地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 洋陆过渡带盆地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第17-19页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19-21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创新认识第21-24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4-33页
 §2.1 南海北部地球物理和地壳结构特征第26-28页
 §2.2 琼东南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基本特征第28-30页
     ·琼东南盆地结构基本特征第28-29页
     ·盆地演化特征第29-30页
 §2.3 琼东南盆地区域充填序列特征第30-33页
第三章 盆地深水区结构构造特征第33-55页
 §3.1 层序地层格架及构造单元划分第33-37页
     ·盆地新生代主要界面特征第33页
     ·典型盆地新生代构造格架解释第33-37页
 §3.2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第37-41页
 §3.3 盆地主要构造单元特征描述第41-45页
 §3.4 盆地主要断裂系统分析研究第45-47页
 §3.5 重要断裂活动性定量分析第47-51页
 §3.6 盆地构造转换带第51-55页
第四章 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分析第55-69页
 §4.1 盆地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分析第55-57页
 §4.2 盆地沉降史分析第57-64页
     ·模拟方法原理第57-58页
     ·研究内容及模拟参数设置第58-60页
     ·计算模拟结果分析第60-64页
 §4.3 盆地隆凹格局变化和沉降中心迁移第64-69页
     ·盆地隆凹格局变化特征第64-66页
     ·盆地沉降中心迁移第66-69页
第五章 盆地形成演化过程的构造变形和动力学模拟第69-86页
 §5.1 洋陆过渡带盆地识别标志及其发育动力学最新进展第69-73页
 §5.2 基于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均衡 模型的正演、反演模拟技术第73-74页
 §5.3 与深度相关动力学过程盆地模拟第74-86页
     ·岩石圈随深度拉伸岩石圈变形非线性数值模拟第74-77页
     ·与深度相关拉伸模型计算方法第77-78页
     ·参数设定第78-79页
     ·琼东南盆地不同深度的岩石圈拉伸的定量模拟第79-86页
第六章 盆地新生代形成演化机制研究第86-98页
 §6.1 新生代南海及其邻区区域动力学背景第86-93页
     ·印澳碰撞和印支地块的演化特征第86-88页
     ·南海海底扩张及其动力学机制第88-89页
     ·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新生代运动特征第89-91页
     ·南海及其周边深部动力学背景第91-93页
 §6.2 深水盆地发育演化过程中岩石圈拉伸减薄模式第93-98页
结论和讨论第98-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歧口凹陷主断裂系统形成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
下一篇:固井二界面关联相相互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