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缓速器的概况 | 第9-14页 |
·缓速器的介绍 | 第9-11页 |
·缓速器的分类 | 第11-14页 |
·我国汽车使用缓速器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缓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有关法规和标准情况 | 第19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 第19-21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本论文的主要任务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电涡流缓速器的工作原理 | 第21-30页 |
·汽车制动过程 | 第21-23页 |
·汽车制动力学 | 第21页 |
·汽车车轮的制动特性 | 第21-23页 |
·电涡流缓速器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 | 第23-29页 |
·电涡流缓速器的机械结构 | 第23页 |
·传统电涡流缓速器的控制系统 | 第23-24页 |
·电涡流缓速器在汽车上的安装 | 第24-27页 |
·安装方案 | 第24-26页 |
·安装方法 | 第26-27页 |
·电涡流缓速器的使用效果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数学推导 | 第30-40页 |
·国外主流的电涡流缓速器模型 | 第30-33页 |
·LW.R.Smythe模型 | 第30-31页 |
·D.Schieber模型 | 第31页 |
·J.H.Wouterse模型 | 第31-33页 |
·制动功率和制动力矩的推导计算 | 第33-38页 |
·电涡流缓速器的选型 | 第33-34页 |
·制动功率和制动力矩的理论推导 | 第34-38页 |
·制动功率 | 第34-35页 |
·涡流分布的深度 | 第35-36页 |
·磁路分析 | 第36-37页 |
·气隙磁场中的磁感应强度 | 第37-38页 |
·制动力矩 | 第38页 |
·推导结果对电涡流缓速器控制的启发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电涡流缓速器自动控制电路模块设计 | 第40-56页 |
·单片机技术应用 | 第40-41页 |
·速度信号设定电路设计 | 第41-47页 |
·旋钮电位器 | 第41-44页 |
·低通滤波器 | 第44页 |
·A/D器件的基准电压电路 | 第44-46页 |
·A/D器件的外部时钟 | 第46页 |
·A/D与单片机的中断以及数据和控制接口的连接方式 | 第46-47页 |
·功率电路的设计 | 第47-49页 |
·PWM驱动电路设计 | 第49-50页 |
·转速采集电路设计 | 第50-51页 |
·缓速器励磁绕组的驱动电路 | 第51-52页 |
·过热保护电路设计 | 第52-53页 |
·系统抗干扰设计 | 第53-55页 |
·印制电路板抗干扰 | 第54页 |
·电源线和地线阻抗噪声解决办法 | 第54-55页 |
·集成芯片布置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软件设计与模拟分析 | 第56-69页 |
·软件的开发环境 | 第56页 |
·系统的软件构成 | 第56-62页 |
·主程序 | 第56-57页 |
·PWM控制模块设计 | 第57-58页 |
·车速采集模块设计 | 第58-59页 |
·缓速器档位控制模块设计 | 第59页 |
·转速采集模块设计 | 第59-60页 |
·过热保护模块设计 | 第60-62页 |
·看门狗模块设计 | 第62页 |
·缓速器设计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制动力矩特性分析 | 第62-63页 |
·制动力矩的平滑输出模拟分析 | 第63-65页 |
·与传统控制方法对比分析 | 第65页 |
·参数的匹配 | 第65-67页 |
·自动控制系统参数的选取 | 第66页 |
·试验坡度的选取 | 第66-67页 |
·误差系数的确定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