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12页 |
·玉米大斑病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分布 | 第12-13页 |
·玉米大斑病的症状 | 第13页 |
·玉米大斑病病害发生和环境条件 | 第13页 |
·玉米大斑病防治 | 第13-14页 |
·玉米抗大斑病的抗病机理 | 第14-15页 |
·玉米抗大斑病资源筛选 | 第15页 |
·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遗传特征 | 第15-16页 |
·玉米大斑病数量抗性状基因位点(QTL)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玉米丝黑穗病研究概况 | 第18-24页 |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和危害 | 第18页 |
·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 | 第18-19页 |
·病原菌侵染方式及其生理分化 | 第19页 |
·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冬孢子的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条件和规律 | 第20-21页 |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途径 | 第21页 |
·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机制 | 第21-22页 |
·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 | 第22-23页 |
·玉米丝黑穗病数量抗性状基因位点(QTL)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4-30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定义 | 第24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原理 | 第24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应用条件 | 第24-25页 |
·质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 第25页 |
·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 第25-26页 |
·标记辅助选择在回交育种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DNA分子标记 | 第27-30页 |
·近等基因系分析方法与原理 | 第30页 |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30-31页 |
·近等基因系的应用 | 第31-33页 |
·利用近等基因系进行品种改良 | 第31-32页 |
·利用近等基因系进行基因定位 | 第32页 |
·玉米抗病近等基因系研究 | 第32-33页 |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玉米抗大斑病近等基因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34-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过程 | 第34-35页 |
·BC_3F_2实验群体的田间设计 | 第35页 |
·接种鉴定 | 第35-36页 |
·大斑病病级评价标准 | 第36页 |
·植株基因组DNA提取和检测 | 第36-37页 |
·引物 | 第37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37页 |
·PCR反应程序 | 第37-38页 |
·电泳前准备 | 第38页 |
·电泳 | 第38-39页 |
·扩增产物的银染 | 第39页 |
·背景恢复率计算方法 | 第39页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40-45页 |
·前景选择 | 第40-42页 |
·背景选择 | 第42-45页 |
·玉米抗大斑病近等基因系的抗病性 | 第45-48页 |
·讨论 | 第48-50页 |
·回交技术在研究特定数量性状基因中的作用 | 第48-49页 |
·利用回交世代标记辅助选择和性状鉴定,验证QTL定位的可靠性 | 第48-49页 |
·连续回交构建的近等基因系进行精细定位主效QTL | 第49页 |
·利用连续回交构建的近等基因系研究单个QTL的效应 | 第49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49-50页 |
·前景选择 | 第49-50页 |
·背景选择 | 第50页 |
·下一步工作的研究设想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玉米抗丝黑穗病近等基因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51-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供试材料 | 第51页 |
·实验方案 | 第51页 |
·分子标记检测 | 第51页 |
·前景选择分子标记的选用 | 第51页 |
·背景选择分子标记的选用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前景选择 | 第51-52页 |
·背景选择 | 第52-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附录1 | 第65-66页 |
附录2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