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夹脊结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22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3-15页 |
·一般资料 | 第13页 |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剔除标准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针刺治疗组 | 第15-16页 |
·西药对照组 | 第16页 |
·临床观察 | 第16-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8-19页 |
·统计分析 | 第19页 |
3 治疗结果 | 第19-22页 |
·针刺组、西药组综合疗效 | 第19页 |
·针刺组、西药组治疗前后疼痛评价指标比较 | 第19-20页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 第20-21页 |
·结痂面积≥50%所需时间观察 | 第21页 |
·针刺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水平改变 | 第21页 |
·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34页 |
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第22-24页 |
·带状疱疹的概念 | 第22页 |
·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2-24页 |
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第24-26页 |
·带状疱疹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研究 | 第24-25页 |
·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 | 第25-26页 |
3 带状疱疹的治疗 | 第26-28页 |
·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概况 | 第26-27页 |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概况 | 第27-28页 |
4 本治疗方案的确立依据 | 第28-31页 |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 第28页 |
·取穴依据 | 第28-30页 |
·对照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 第30-31页 |
5 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针刺镇痛的相关研究及针刺镇痛效果分析 | 第31-32页 |
·针刺促进皮损恢复分析 | 第32-33页 |
·血清IL-2与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相关性研究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附录1:疼痛视觉模拟定级 | 第38-39页 |
附录2: 针灸治疗带状疮疹及后遗神经痛概况 | 第39-48页 |
附录3:在校发表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