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27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4-16页 |
·一般资料 | 第14页 |
·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分组方法 | 第16页 |
·治疗方法 | 第16-17页 |
·观察指标 | 第17-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0页 |
·安全性评价指标 | 第20页 |
3 治疗结果 | 第20-27页 |
·一般资料比较 | 第20-22页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22-23页 |
·治疗前后BR的比较 | 第23-24页 |
·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 | 第24-25页 |
·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比较 | 第25-26页 |
·不良反应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40页 |
1 祖国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 第27-31页 |
·历史沿革 | 第27页 |
·病因病机 | 第27-28页 |
·病位归经 | 第28-29页 |
·中医治疗 | 第29-31页 |
2 现代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 第31-36页 |
·流行病学 | 第31页 |
·病因病机 | 第31-34页 |
·电生理检查 | 第34-35页 |
·西医治疗 | 第35-36页 |
3 经筋刺法治疗面瘫的研究概况 | 第36-40页 |
·立法依据 | 第36-38页 |
·选穴原则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57页 |
附录1:综述 | 第45-53页 |
附录2: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 | 第53-54页 |
附录3: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 | 第54-56页 |
附录4: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 | 第56-5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