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前十七年间英模文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导论 | 第14-22页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二、学术价值与现实作用 | 第15-16页 |
(一) 学术价值 | 第15页 |
(二) 现实作用 | 第15-16页 |
三、学术史综述 | 第16-19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6-18页 |
(二) 资料的整理发掘 | 第18-19页 |
四、论文内容的界定 | 第19-20页 |
(一) 英模及英模文化 | 第19页 |
(二) 空间界定 | 第19-20页 |
(三) 时间界定 | 第20页 |
五、学术要点 | 第20-22页 |
(一) 学术切入点 | 第20页 |
(二) 学术重点 | 第20页 |
(三) 学术难点 | 第20页 |
(四) 学术创新点 | 第20-22页 |
一、英模文化形成的历史因缘 | 第22-38页 |
(一) 英模与英模文化 | 第22-26页 |
1、英雄与模范的语意 | 第22-24页 |
2、中国英雄文化传统溯源 | 第24-26页 |
(二) 英模文化形成的革命历史原因 | 第26-28页 |
1、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英雄主义传统 | 第26-27页 |
2、中国共产党的平民英雄观 | 第27-28页 |
(三) 英模文化形成的现实条件 | 第28-32页 |
1、中国大陆统一的政治环境 | 第28-30页 |
2、英模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 | 第30-31页 |
3、新中国建设的需要促生了英模文化 | 第31-32页 |
(四) 苏联英雄文化的影响 | 第32-38页 |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关系 | 第32-33页 |
2、社会主义苏联的英雄勋奖制度 | 第33-34页 |
3、苏联建设成就和精神风貌对新中国的示范意义 | 第34-35页 |
4、苏联文学对中国的影响 | 第35-38页 |
二、英模文化之人物谱系 | 第38-61页 |
(一) 中共成立以后至新中国成立阶段的英模 | 第38-47页 |
1、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先驱 | 第38-40页 |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英烈 | 第40-41页 |
3、抗战时期的英雄模范 | 第41-46页 |
4、解放战争时期的英模 | 第46-47页 |
(二) 新中国初期至50 年代末的英模 | 第47-55页 |
1、军队序列的英雄群体 | 第47-49页 |
2、劳动模范 | 第49-54页 |
3、向秀丽、刘文学 | 第54-55页 |
(三) 20 世纪60 年代的英模 | 第55-61页 |
1、全面建设时期的军队英雄 | 第55-58页 |
2、劳动模范 | 第58-60页 |
3、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 第60-61页 |
三、英模的旌表及优抚 | 第61-75页 |
(一) 英模旌表及优抚制度的确立 | 第61-64页 |
1、旌表及优抚制度渊源 | 第61页 |
2、中国共产党的英模旌表及优抚传统 | 第61-63页 |
3、新中国的英模旌表及优抚政策 | 第63-64页 |
(二) 新中国前十七年间的英模旌表及优抚 | 第64-70页 |
1、旌表及优抚的组织 | 第64-66页 |
2、英模旌表及优抚的形式 | 第66-70页 |
(三) 新中国英模的宣传 | 第70-75页 |
1、树立纪念设施 | 第70页 |
2、报告、演讲及事迹展览会 | 第70-71页 |
3、媒体的宣传 | 第71页 |
4、立传及编撰丛书 | 第71-72页 |
5、创作各类宣传英模的文艺作品 | 第72页 |
6、将英模事迹编入中小学教科书 | 第72-73页 |
7、公共场所的宣传 | 第73页 |
8、以英模名字命名 | 第73页 |
9、出版英模日记、格言 | 第73-75页 |
四、英模人物之家庭审视 | 第75-79页 |
(一) 新中国英模人物的家庭环境 | 第75-76页 |
1、英模人物的家庭出身 | 第75页 |
2、新中国英模人物的家庭关系 | 第75-76页 |
(二) 新中国英模人物的家庭道德观念 | 第76-77页 |
1、孝敬长辈观念 | 第76页 |
2、夫妻互敬互爱观念 | 第76-77页 |
3、子女教育观念 | 第77页 |
4、英模的家庭处世观念 | 第77页 |
(三) 新中国英模人物出身的地域文化影响 | 第77-79页 |
五、英模人物之心态探秘 | 第79-91页 |
(一) 朴素的感恩心态 | 第79-81页 |
1、翻身得解放 | 第80页 |
2、新旧社会的亲历体验 | 第80-81页 |
(二) 健康向上的心理诉求 | 第81-84页 |
1、追求高尚的情操 | 第81-82页 |
2、主人翁的心态 | 第82页 |
3、艰苦奋斗的心态 | 第82-83页 |
4、英模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情结 | 第83-84页 |
(三) 坚定的政治信仰 | 第84-87页 |
1、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 第84-85页 |
2、坚强的党性 | 第85-86页 |
3、崇高的思想觉悟 | 第86页 |
4、富于献身的心态 | 第86-87页 |
(四) 英模人物的隐性心理 | 第87-91页 |
1、平凡与伟大 | 第87-88页 |
2、隐性心理 | 第88-91页 |
六、英模人物之品德考察 | 第91-106页 |
(一) 新中国英模的品德展现 | 第91-98页 |
1、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 | 第91-94页 |
2、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 第94-95页 |
3、舍生忘死的军中英雄 | 第95-96页 |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第96-97页 |
5、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 第97-98页 |
6、英雄出少年 | 第98页 |
(二) 英模人物品德的传统文化因素 | 第98-101页 |
1、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 | 第99页 |
2、英模品德的传统汲取 | 第99-101页 |
3、英模品德的传统超越 | 第101页 |
(三) 新中国英模的品德培育 | 第101-104页 |
1、党的领导、教育和培养 | 第101-103页 |
2、在教育和学习中提升思想境界 | 第103-104页 |
3、社会实践中践行道德修养 | 第104页 |
(四) 英模品德的时代印记 | 第104-106页 |
七、英模文化与政治思想 | 第106-113页 |
(一) 一元化的政治思想 | 第106-108页 |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 第106-107页 |
2、政治思想的统一与强化 | 第107-108页 |
(二) 英模文化的政治功能 | 第108-111页 |
1、榜样的力量 | 第108-109页 |
2、英模文化的政治价值 | 第109-111页 |
(三) 英模文化的政治培育 | 第111-113页 |
1、英模人物的发现 | 第111页 |
2、英模形象的树立 | 第111-112页 |
3、英模的培养 | 第112-113页 |
八、英模文化与社会效应 | 第113-126页 |
(一) 英模文化的社会导向 | 第113-114页 |
1、社会导向 | 第113-114页 |
2、正面示范 | 第114页 |
(二) 英模文化的社会激励与教化 | 第114-116页 |
1、英模形象的社会激励 | 第115页 |
2、英模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 | 第115-116页 |
(三) 英模文化的社会凝聚 | 第116-118页 |
1、凝聚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 第116-117页 |
2、新中国英模的社会感召 | 第117-118页 |
(四) 英模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第118-122页 |
1、为新中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 第118-119页 |
2、促进新中国的全面建设 | 第119-120页 |
3、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 第120-122页 |
(五) 英模文化促进人才培养 | 第122-126页 |
1、英模文化促进干部人才的培养 | 第123-124页 |
2、英模文化促进领导权力观的构建 | 第124-125页 |
3、英模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培养 | 第125-126页 |
九、英模文化与妇女解放 | 第126-140页 |
(一) 妇女解放思想 | 第126-129页 |
1、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第126-128页 |
2、中国共产党的妇女政策 | 第128-129页 |
(二) 新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 第129-134页 |
1、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 第129-131页 |
2、新中国女性的权利保障 | 第131-133页 |
3、新中国女性的尊严维护 | 第133-134页 |
(三) 新中国女性英模群体的考察 | 第134-140页 |
1、女性英模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不断涌现 | 第134-135页 |
2、女性英模的社会政治参与 | 第135-137页 |
3、女性英模的经济参与 | 第137-138页 |
4、新中国女性英模的价值实现 | 第138-140页 |
十、英模文化的历史定位 | 第140-153页 |
(一) 英模文化的特点和趋势 | 第140-144页 |
1、英模文化的特点 | 第140-141页 |
2、英模文化发展趋势 | 第141-144页 |
(二) 英模文化的历史地位 | 第144-147页 |
1、对中国社会的积极意义 | 第144页 |
2、英模文化的局限 | 第144-147页 |
(三) 新中国英模文化的现实启示 | 第147-153页 |
1、努力促进英模文化的理性发展 | 第147-150页 |
2、努力营造具有正面意义的社会思潮 | 第150-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0-161页 |
后记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