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二、学术史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关于对魏晋名士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0-12页 |
(二) 关于对齐鲁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2-13页 |
(三) 对齐鲁文化与魏晋名士相结合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3-15页 |
第一章、魏晋时期的名士文化及产生背景 | 第15-30页 |
一、魏晋名士释名 | 第15-19页 |
(一) 汉末名士和魏晋名士 | 第15-17页 |
(二) 魏晋名士与魏晋风度 | 第17-18页 |
(三) 魏晋名士与清谈 | 第18-19页 |
二、魏晋名士的群体性格 | 第19-23页 |
(一) 以儒家的纲常名教为价值取向 | 第20-21页 |
(二) 以老庄的自然本色为行为方式 | 第21-23页 |
三、魏晋名士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3-30页 |
(一) 汉魏之际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是魏晋名士形成的政治原因 | 第23-25页 |
(二) 庄园经济是魏晋名士孕育的经济条件 | 第25-27页 |
(三) 名教危机、儒道合流是魏晋名士形成的思想原因 | 第27-30页 |
第二章、齐鲁文化对名士文化的影响 | 第30-42页 |
一、齐鲁文化的主流化与异化 | 第30-33页 |
(一) 齐鲁文化的主流化 | 第30-31页 |
(二) 齐鲁文化的异化 | 第31-33页 |
二、齐鲁文化的特质 | 第33-36页 |
(一) 文化上的正统性 | 第33-34页 |
(二) 道德价值的本位性 | 第34-35页 |
(三) 学术上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 第35-36页 |
三、齐鲁文化在魏晋时期的发展 | 第36-39页 |
四、齐鲁士人的思想演变 | 第39-42页 |
第三章、魏晋名士的思想剖析 | 第42-68页 |
一、建安七子 | 第43-48页 |
(一) 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儒学学养 | 第43-45页 |
(二) 对儒学传统价值观的恪守 | 第45-48页 |
二、正始名士 | 第48-55页 |
(一) 性好老庄之言,振起玄学之风 | 第49-51页 |
(二) 推崇儒家思想,倾向援道入儒 | 第51-55页 |
三、竹林七贤 | 第55-62页 |
(一) 行为上崇尚放达自然 | 第56-59页 |
(二) 思想中固守儒家传统 | 第59-62页 |
四、琅琊王氏 | 第62-68页 |
(一) 儒学传家,振兴儒学教育 | 第63-65页 |
(二) 崇信佛道,兼容儒、道、佛学说 | 第65-68页 |
第四章 魏晋名士的地位和影响 | 第68-77页 |
一、东晋时期齐鲁名士对学术的影响 | 第68-73页 |
(一) 齐鲁名士对学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68-70页 |
(二) 齐鲁名士与魏晋玄学思潮 | 第70-71页 |
(三) 齐鲁名士与儒玄佛道诸家学说的融合 | 第71-73页 |
二、东晋时期齐鲁名士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73-77页 |
(一) 家风影响世风 | 第73-75页 |
(二) 促使南北士族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编著作 | 第82-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