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信访渠道建设现状及其路径设计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19页 |
·信访的概念 | 第18页 |
·信访渠道的概念 | 第18-19页 |
·信访渠道的构成 | 第19页 |
·信访渠道的作用 | 第19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9页 |
·本文总体框架 | 第19-20页 |
·本文重点和难点 | 第20-21页 |
·本文重点 | 第20页 |
·本文难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青岛市信访渠道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 第21-32页 |
·概况 | 第21-22页 |
·青岛市信访渠道建设的主要经验 | 第22-32页 |
·创建了“信通访和”优质服务品牌 | 第23-24页 |
·打造畅通便民的和谐接访环境 | 第24-25页 |
·着力打造“绿色邮政”和“阳光办信”机制 | 第25-27页 |
·着力打造以“诚信接访”为重点的接访机制 | 第27-28页 |
·努力建设信访信息系统 | 第28-30页 |
·进一步拓宽基层信访渠道 | 第30-31页 |
·坚持以敞开门式接访活动促信访渠道畅通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青岛市信访渠道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8页 |
·青岛市信访渠道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 第32-35页 |
·缺乏先进的理念指引 | 第32页 |
·受理范围宽泛导致渠道梗阻 | 第32-33页 |
·重复信访现象较为突出 | 第33页 |
·走访依然是信访的“主流” | 第33-34页 |
·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 | 第34页 |
·“谁主管、谁负责”的对口接访渠道不够完善 | 第34页 |
·基层信访资源没有整合到位 | 第34-35页 |
·信访渠道偏重于政府主导为主 | 第35页 |
·青岛市信访渠道建设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从信访群体来看 | 第35页 |
·从工作渠道来看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国内外信访渠道建设情况及借鉴 | 第38-45页 |
·国外信访渠道建设模式 | 第38-40页 |
·美国公民诉愿渠道建设 | 第38-39页 |
·欧洲公民诉愿渠道建设 | 第39页 |
·日韩公民诉愿渠道建设 | 第39-40页 |
·借鉴 | 第40页 |
·国内信访渠道建设模式 | 第40-45页 |
·畅通基层信访渠道模式 | 第40-41页 |
·拓展人民建议汇集渠道模式 | 第41-42页 |
·拓展信息渠道模式 | 第42-43页 |
·畅通来访接待场所模式 | 第43页 |
·拓展信访运行网络模式 | 第43-44页 |
·借鉴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畅通青岛市信访渠道的路径设计 | 第45-58页 |
·坚持以先进理念为导向 | 第45-46页 |
·树立人本信访理念 | 第45页 |
·树立诚信信访理念 | 第45-46页 |
·树立法治信访理念 | 第46页 |
·树立效益信访理念 | 第46页 |
·坚持以信息系统为依托 | 第46-50页 |
·依托好“电子政府”平台 | 第47-48页 |
·完善信访信息软件建设 | 第48页 |
·开通网上信访快捷通道 | 第48-50页 |
·坚持以依法受理为关键 | 第50-52页 |
·严格界定信访部门的受理范围,依法疏导信访渠道 | 第50页 |
·开辟和坚持依法定途径化解矛盾的渠道和方式 | 第50-51页 |
·进一步规范信访活动 | 第51页 |
·完善依法宣传和维护信访秩序机制 | 第51-52页 |
·坚持以规范机制为保障 | 第52-53页 |
·探索建立和完善信访事项听证制度 | 第52页 |
·探索建立和完善信访事项公示制度 | 第52-53页 |
·探索建立和完善信访事项协调处理机制 | 第53页 |
·探索建立和完善“信访事项三级终结制度” | 第53页 |
·坚持以超前排化为前提 | 第53-55页 |
·健全完善全市信访隐患三级排查工作网络 | 第53-54页 |
·健全源头预防机制 | 第54-55页 |
·健全信息汇集处置机制 | 第55页 |
·坚持以基层工作为基础 | 第55-58页 |
·进一步加强基层信访工作机构建设 | 第55页 |
·进一步下步信访渠道的入口 | 第55-56页 |
·进一步完善科学的信访工作考核评价方法 | 第56-57页 |
·进一步抓好信访队伍建设 | 第57-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